《揭秘地产大腕们的发家史》
第34节

作者: 碧云寺外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碧桂园,万科最后的评价是:碧桂园在众多方面已经作出了符合自己情况和市场需求、而且相互配和的选择,在应对市场和资金风险方面能力较强,清晰的业务策略和坚决的贯彻执行,使碧桂园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发展。但该公司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人事风险较大。短期内,公司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但未来随着企业规模膨胀,地域多元化和业务复杂程度提高,原有管理风格能否继续支持企业发展和人员成长将面临很大挑战。

  看看这份研究报告,如此高速发展、方向清晰的碧桂园着实可怕,但能这样下功夫琢磨对手,万科更可怕啊,呵呵。
  按照碧桂园2007年中期的数据预测,碧桂园2007年全年的销售收入应该在110亿左右,而万科今年的销售额已经可以达到500亿大关。
  单从2007年的销售数据来看,万科领先碧桂园好几个马位。但从土地储备来看,碧桂园在5000万平方米左右,万科不到2000万,碧桂园领先好几个马位。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碧桂园能够在2到3年内,全面完成对现有土地储备的开发、销售,那销售额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按照碧桂园进两年的销售价格,如果该开发计划得以完成的话,2008、2009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数百亿,乃至千亿;
  而按照万科方面的计划,2008、2009年,工业化正式发力,到2009年,全年销售收入很有可能达到800到1000亿元,年增长速度在30%到50%左右。
  按时间节点推算,如果两家公司都能按计划顺利发展的话,在2009年,在最为人关注的销售收入单项上,将有望出现千亿大PK。壮观啊,呵呵。
  综合看来,碧桂园家族化管理、土地储备集中在三线城市、土地储备量大;万科职业团队管理、土地储备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工业化程度领先业界,两家公司也有长处。
  大胆假设下,这两家企业其实互补性很强,如果能合而为一,战略重组的话,那简直就是SUPER STAR啊,呵呵。

  不过只是假设而已,两家公司现在都如日中天、都志向大的很,碧桂园进入一线城市、发起决战不过早晚的事,这样大规模的全国化企业会放弃北京、上海这种必争之地吗?WHO怕WHO啊,未来两年有的打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了,呵呵,待续

日期:2008-1-16 3:15:41

  冯仑、老潘、王石三本书优劣大比拼
  潘石屹、王石已经出书了,加上冯仑新近的《野蛮生长》,几位大腕们都出书了,三本书对比来看,很有意思啊。呵呵。
  从三本书的体例来看:
  老潘的书系统性比较差,全书结构松散,主要是博客内容的整合,但里面随处散乱着一些有趣的、潘的人生感悟、经历;
  老王的书系统性最佳,以时间为序,万科20年风云侃侃道来,商海风云起伏啊,不过王总家大业大事业大,当然顾虑也多,越到后面,书的内容越洒脱,商战场面少了。
  老冯的书,体例比较有趣,这种企业家的回忆录一般都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但老冯不是,按内容分类,个人时间经历作为隐藏线索藏于其中,这种体例是不多见的。

  从出版社来看:
  老潘的书是找长江文艺出版的,那是包装姚明、崔永元等名人的一流出版社,老潘自然也是归纳入了明星之类。
  王石、冯仑的出版社都是中信,做财经图书最牛的社之一,合乎商人的本色。
  从内容来看:
  潘的书几乎是博客的翻版;

  王石全书90%的内容都是万科的发展历程,个人、感悟都融在其中了,所占比重较淡;
  冯仑的书比较杂,融合了博、企业、个人,热闹的很,涉及的面多。
  从文风上看:
  潘的书随处可见潘的灵气;
  王石的风格大气从容,比较有主流风范;
  冯仑的书品相较杂,融合了多种话语,又由冯式语言风格一炉所出,很有意思,读来轻松。
  这一点到真是有些书如其人的感觉。
  台面下的东西,三本书里:
  老潘涉及的最少;

  王石有一些,但这些事做的光明正大,所以也就写得光明正大;
  冯总的书里,台面下的东西揭出来的最多,言外之意也很多啊,呵呵,难为冯总作为局中人,还能跳到局外说几句。
  从境界上看:
  老潘的书不过只点了商海皮毛,他老哥内心深处的话,估计看下回书有没有的分解了;
  王石的书已经写出了商海血肉,但钱钟书有句话,很好玩,可以借来说王总的书,(只记得大意了)“一个人的回忆录里往往没有他自己,要看这个人怎么样,却要到别人的回忆录里去看他”,感觉这句话还真有趣,从冯仑书里关于王石的片段,更有利于了解王石的作风;
  老冯的书已经看到局部的商海刻骨真相了,女人、灰色地带、人心……老冯都写了,很真实,但其人生观是否正确,就待读者自己衡量了。
  对于老冯的书,有一点需要商榷一下,在关于历史的部分,冯总写道“孙中山是非常伟大的人,但从他个人生活方面来说,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他有情人、有二奶,还在风月场所寻花问柳。前一段陈文茜专门披露了一段文字,说孙中山在东京日本挪用革命军费在花街柳巷里找艺妓寻欢作乐。孙中山最早的发妻在翠峰村,他跑到海外后一直都没有和她脱离关系,然后他又和宋庆龄在日本开始同丨居丨,后来结婚,在这之间他还有一个女人,跟了他差不多十年,到了东南亚死掉了。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这个伟大不完美。”

  不是替中山辩护,主要是不知道陈文茜的文字来源是哪里,记得以前看过的书中曾提过:在辛亥前后,为了抹黑孙中山,清政府、后来的袁世凯都在海内外的报纸上编造了大量的孙文的不实之言,如果陈文茜的信息源来自这些早年间的报纸的话,那真实度还真有的怀疑。
  不过中山的私生活确实是……呵呵,不说也罢。
  老冯写“历史的**”这一部分,确实是有深意的,历史的真相确实是和很多人、很多时候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不过吧,一些伟人的阴暗并不是你个人就可以去阴暗的理由,连伟人都阴暗,可你个人都没阴暗,这更为难能可贵啊,可以是圣人了,不过圣人这东西,千年一个,不好当啊,做圣人好累的。扯远了,就此收场了。

日期:2008-4-27 15:49:28

  如果觉得这里闹的话,我的博上也有连载
  呵呵,一些无趣的人行为很无聊
  孙宏斌的起飞之年
  当其他大腕正在为宏观调控、冷清的市道焦头烂额之时,孙宏斌已经做逐渐寻找到了起飞的感觉。
  1994年,单独创业的孙宏斌一开始就以敢放权著称,工资水平也高,很快吸引了一批敬业认真的人才。虽然还是一个没有什么知名度的小企业,但是顺驰员工的工资之高,已经在天津房地产圈里小范围地传播开来。传说这个小小代理公司的经理竟然每月拿着大号牛皮信封领工资,在1995年的时候月薪上万,当然着实让同行艳羡。

  1995年初,顺驰和联想、中科合作开发了第一个项目——香榭里。由于没有经验,这个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小项目并没有怎么赢利,对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1997年顺驰开始开发“顺驰名都”,是顺驰第一次开发的成片项目,建筑面积为14万平方米。这一年,顺驰和天津一家有实力的国营公司华厦取得合作。华厦公司是天津房管局的下属企业,曾经是天津房地产开发的20强企业。通过合作,顺驰成功介入到著名华苑居住区的两个分区,开发日华里和久华里。这是一次真正的双赢,最后股东双方的投资回报率是200%。

  孙宏斌的第一桶金迅速积累完毕。
  也许是因为有了贵人的相助,也许是经历过一次磨难的老孙能力更加超凡,从1994年创业到1997年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老孙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更加需要关注的是,这三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控之中的三年,是全国房地产市场在海南泡沫破裂后,谈房色变的三年,在这种背景下,老孙的成功之快,着实让人感叹。
  待续

日期:2008-4-28 10:26:41

  任志强险些梦断港股
  在任志强的记忆力里,1997年的房地产行业是哀鸿遍野。任在以后的文章中回忆1997年时这样写道,“由于当时的市场是以住房购买后实物分配为主,限制了国企与财政的建房资金投入,实际就是限制了市场的需求,因此1996年全行业出现了大量亏损。与全国的经济出现紧缩现象一样,1997年全国的房地产开发行业出现了全面的亏损现象,宏观调控已使市场几乎丧失了生命力”。

  在这个全行业亏损的岁月中,任志强可不光是现在依然保存的深厚理论功底,更是行动上的先锋。1996年,华远借海外股东华润北京置地间接上市,融资10亿元人民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