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
第33节

作者: 陈士陈观水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终于等到了那一天那一刻。
  那一天那一刻,他如往常一般盘膝坐在海边的礁石上,默默看着波涛汹涌,听着海浪声声,远远的水天一色处突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黑点,黑点慢慢变大,越来越大,那是一艘船。
  近了,近了,近了,近的可以看清楚船首站着的那个人的面容,不错,船首站着的就是那个他日思夜想的人,那个他此生最为尊敬的人,那个将他带上这海中孤岛,又悄然离他而去的人。
  他曾无比信任那个人,因为那是他的授业恩师。

  他这一身本领原是都得自恩师的教诲,但他以无比的天分与勤奋最后超越了恩师。
  恩师本是高手中的高手,而超越了恩师后,他在世间已无对手,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更令他不安的是,突然之间无论如何用心,他再也无法精进分毫,他觉得自己被莫名地困住了。
  他想恩师是最了解他的,最明白他需要什么,因为这时恩师对他说:“跟我走,去见我的恩师,你的师祖,如今唯有他老人家能为你指点迷津,使你更上层楼。”
  于是,他随恩师出海,来到了这个孤岛,这里风景秀丽,如诗如画,宛若人间仙境。
  “你等我”恩师说着就离开了,离开了他,离开了岛,一离开,就是整整三年。

  等他等了很久,等他找遍全岛不见恩师,不见一个人影,才发现自己居然孤身一人被留在了这个孤岛上。
  日期:2011-09-16 19:19:58
  经营方程中国解――从三国与水浒中的文化密码说起(原创连载)之四一
  船靠了岸,人上了岛,一步步向他走来。
  他此刻心反而静了下来,索性闭了眼,将全副心思都放在手上。

  他的手放在了瑶琴上,缓缓拨弄,一曲天籁从指尖慢慢荡漾开去。
  曲终,起身,恩师就立在眼前,似乎从未离开。
  他望着恩师,恩师望着他,四目相对,许久许久。
  突然,他跪了下去,直挺挺跪了下去,跪在了恩师的膝下,放声痛哭。
  “成了!成了!成了!”恩师的眼中也已满是泪水:“孩子,你终于成了!”

  小岛在他身后慢慢变成了一个小小黑点,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海天一色间。
  三年后,他又重现江湖。
  他本以为这世上除了恩师,不会再有人懂他,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那本是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冥冥中上天或许早注定了这次相遇会是一段不朽传奇。
  清风,明月,孤舟。
  沐浴,焚香,抚琴。

  弦断。
  “无故断弦,必有客听琴。何妨出来一会!”他朗声道。
  “在下钟子期,山野村夫,惊扰先生雅兴,唐突了。”
  “言重了,相逢即有缘。”他笑了:“在下伯牙。”
  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续弦,伯牙抚琴,子期静听。
  伯牙琴音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
  伯牙琴音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

  相见时难别亦难,奈何天下未有不散之筵席,高山流水,后会有期,明年此时,月再圆,人再会。
  ……
  一年后,他如约而来,子期未至。
  苦等,苦寻,噩耗!
  故人已逝,从此阴阳相隔,当初一别,竟成永诀。

  欲哭无泪。
  清风,明月,孤舟。
  沐浴,焚香,抚琴。
  曲毕,断弦,摔琴,子期去矣,知音失矣,伯牙终身不复抚琴。
  从此,“高山流水”成为传说。
  明代所遗的《神奇秘谱》中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曲《高山流水》贯通天人,天地浩远、山水灵韵,对照着人性旷达、人心灵犀,一段千古佳话通透天象世相,意味深长。而作为“高山流水”前传的“伯牙学艺”故事,更包含着深邃的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切学术、艺术、技术都是遵循宇宙大道的,需要从天地自然中去学习与领悟,方可达到最高境界,所谓“造化为师,道法自然”也。

  所以古人认为“盖曲之趣也,御六合之气,上朝于九天,控志于碧落之虚,弄影于银河之湾,振衣于金阙之上。睥睨江汉,何其大哉。”推崇的是“手弄石上琴,目送天边鸿。”
  令人感叹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近世屡遭劫难,中国传统乐曲大都星散,令人庆幸的是,毕竟天佑中华,薪火不绝,传承尚在,一些传统名曲历尽劫波,仍有残谱遗世。
  有曲还需有琴。
  传说中,瑶琴本是华夏先人,上观法乎天,下取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制成,所以瑶琴能“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和”,琴身上有琴额、琴肩、琴颈等,琴的配件则有岳山、天地柱、雁足等,这里人身与天地自然暗暗应和。有意思的是,中国瑶琴不同于现代批量生产的诸般西方乐器,没有统一的制式标准,历代瑶琴的总长和有效弦长都非一个严格的定数,世上本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抚琴人,自然也用不着两张一模一样的瑶琴,此所谓“古之制琴法度,长短各随其人。以配四时五行之数,亦强而言之。且夫圣人作《易》者,考天地之象,知自然之数。作琴者,考天地之声,知自然之节,十三徽具矣,五音备焉。是故万物不能逃其象,众音不能胜其文。自然之数,自然之声,彰矣明矣,岂有长短大小之限?但惟变所适耳。”顺便说一句,古时瑶琴的琴弦是用天然蚕丝所制,而如今的琴弦则是钢丝外裹缠以尼龙而成,虽然如今的钢丝尼龙弦似乎弹性大,声音响,却失缺了原来天然丝弦清润淳厚的自然韵味。而现在存世的古制瑶琴,因价值连城,往往被过于精心保护,甚至被收藏于地下银库的保险柜中,不见日月之光,不容人触碰,孰不知,瑶琴本是乐器,其自然本性是需要与人亲近的,一旦束之高阁,长期不得抚弹,声音便会退化,琴材也易朽坏。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琴古曲,本是取法于自然,本是自然而然为人接收,受人喜爱的,可在这个大自然越来越不大自然的时代,却自然而然地远离了我们,高山流水几成绝唱。
  幸好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师造化,法天地的不止于琴。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琴棋书画并列,此四般各有玄妙,又同承“造化为师,道法自然”的大道,既然谈过了琴,下面我们不妨将棋、书、画一一道来。
  话说,
  地为瑶琴路为弦,一曲可通古今;

  天作棋盘星作子,半局能参乾坤。
  中国围棋草创于上古年间,颇有着一番来历,据古籍《博物志》记载,是上古圣王“尧”所创,用以传授儿子“丹朱”天地大道。作为神魔小说代表而位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唐太宗地府还魂”一章中曾透露围棋之道的玄机,文中云:“棋盘为地子为天,色按阴阳造化全。下到玄微通变处,笑夸当日烂柯仙”。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将下棋称为“对弈”,而在古代“弈”本是专指围棋的,《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而中国文字历来暗含诸多玄妙,这个“弈”字与“易经”之“易”不但读音相同,而且意思相通,有方家认为围棋本起自占卜推演天象的古老方式,与“易经”学问颇多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您不妨取副围棋摆开,再翻开“易经”,俺们细细解说。

  日期:2011-9-17 7:49:00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