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党党内提名的后期,奥巴马渐渐占据优势,最终击败希拉里而成为民主党候选人。这就等于切断了美国家族政治继续发展的道路。在大选中,大量黑人和拉美裔选民支持奥巴马,把奥巴马抬进了白宫。关于各族裔选票的比例在第二章中已经提到,此处不再重复。结果就是多数白人男性不支持的候选人入主白宫,整个美国社会根据肤色和人种简单地分成了两个阵营。如果是在经济比较景气的时期,这并不是一件值得担心的事情,美国本来就是个大熔炉,各个阶层的人们还是各忙各的生意。问题在于,美国经济随着美元地位的丧失不可避免要陷入深度萧条。奥巴马在竞选时又开出了大量根本无法兑现的承诺。如果他兑现了给低收入人群减税的承诺,那么受惠者主要是少数族裔,而白人势必为此多缴税。结果只能是制造整个社会的种族矛盾,破坏美国的投资环境,加剧经济萧条。如果他不兑现这一承诺,那么少数族裔转而支持反对党,将会造成奥巴马空前孤立,即不见容于少数族裔,也不见容于白人。
倘若希拉里上台,美国顺利地向家族政治过渡,当然也不能够挽回美国走向衰落的趋势,不过美国走向衰落的速度会慢一些。最起码希拉里上台不会导致美国人的国家认同感产生问题,这个社会的向心力还会稍强一些。以克林顿家族在美国政界的人脉和影响力,希拉里推出一个新政策的阻力会比奥巴马小得多。而奥巴马上台将直接威胁整个美国社会的国家认同感,美国社会必然被种族矛盾撕裂。或许十年之后,甚至未必用得了十年,历史学家们就会说:历史曾经给了美国一个机会,但是他们没有选择希拉里。倘若民主党推举了希拉里,而美国多数选民支持的话,那是全美国的造化。大气候演变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到了一定的阶段,总会发生对应的事情。就好比美国的国力在9.11之后已经开始下滑,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同样会导致其衰落,不能发动这场战争其衰落的趋势就要通过其他的途径表现出来。结果历史选择了金融危机这样一种方式,导致美国的衰落速度更快。在民主制生锈之后,向寡头制过渡是短期内损失最小的途径,美国没有走通这条路,那么就只有走一条更加凶险的路了。大禹治水,重在疏导。天下至弱者是水,至强者也是水,试图去堵是堵不住的,只有顺势去疏导。对于美国来说,一个历史机遇就这样擦身而过,这个国家加速衰落已成定局无可挽回。具体过程将在第十二章详细分析。
日期:2009-04-16 09:29:53
思想空虚
西方文明软实力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政府的短视行为,另一方面也与西方社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空虚有关。当然这种短视行为的出现与美国政治家的素质有关,同时也与美国民主制生锈这个过程有关。
如果对比近代以来的其他时期,二战之后的西方社会在物质上是富足的,但是在思想领域没有大的建树。从文艺复兴到二战,西方思想家不断涌现,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发展如同一条长河奔涌向前。不论是否认同其理论,都不能否认其理论的影响力与深度。到了二战之后,这种情况消失了。整个后二战时代,西方世界没有出现大思想家。如果谈到二战之前的思想家,随口就可以说出卢梭、康德、休谟、黑格尔、杜威、佛洛伊德等一长串。但是到了后二战时代,似乎想来想去也找不出等量齐观的思想家来。海德格尔逝世于1976年,就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而言,与德国古典哲学大师们差距悬殊。整个后二战时代给人的感觉是,西方哲学的路已经越走越窄。西方哲学家们放弃了对于宇宙的关心,也放弃了对于认识论的兴趣,研究范围逐渐收缩到语言论之中。哲学的消沉短期内通常并不会对社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整个社会科学体系毕竟是需要这样一门学科来指路的。凯恩斯也曾经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吸收营养,其早年曾经把《资本论》斥之为毫无益处,但是到了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却又肯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且推崇马克思。
与这一时期大思想家缺乏相对应的,西方社会在二战后也缺乏大经济学家。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25年的繁荣中,社会不需要大经济学家。大家只要在凯恩斯的大树下乘凉就是了。到了石油危机发生后,社会期待新的经济学理论巨著出现,然而这一时代并未发生经济学革命。西方经济学家们从凯恩斯回到了自由市场,把原来用过的东西重新装裱一下又拿出来上市了,这就是广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尽管经济在新自由主义的指引下再次发展了,但是经济学界缺乏共识,没有哪个学派的深度明显超过其他学派。经济政策在各个学派之间摇摆,缺乏长期的方向性。这样就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政府很快意识到了这个危机的严重性,并且积极开始救市。不过真的要救市的时候,发现没有经济学理论可以指导这个救市过程。凯恩斯的理论实际上在大危机发生前就已经逐步成形了,而金融危机发生前没有任何经济学流派提出了可用的理论。各国政府于是只好回到凯恩斯那里去,纷纷出台政府投资计划,大幅度降低利率甚至不惜将到零利率。
在没有新的思想体系建立的情况下,软实力实现大幅度的升级是不现实的,因为其他地区的知识分子如果要学习西方文化的话,会发现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学。所谓的新某某主义,大部分也是新瓶装旧酒,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一来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自然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增加文化吸引力的可用方式也就只剩下了维持一种奢侈的生活并且宣传这种奢侈的生活方式。当然与此搭配的还有对于美国军事实力和先进武器的宣传,好莱坞为此推出了很多战争片与科幻片。其场面不可谓不华丽,但是如果抛开作秀式的场面特技,思想性实则是非常匮乏的。随着美国在新奥尔良洪水中的表现被广泛宣传以及美国民主逐渐生锈的迹象表露出来,这种吸引力也在缓慢下滑之中。
既然西方社会的思想空虚导致了其文化吸引力下降,那么很自然对于其他地区人们的思想影响力也就逐渐减弱。虽然此时西方文明仍然是强势文明,但是在近代被西方侵略或征服的很多地方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西方的影响既然降低,本土文化传统必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逐渐壮大,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影响,于是文明的冲突就成为逻辑必然了。应当指出的是,亨廷顿能够在90年代中期看到这种长期的趋势,还是相当有先见之明的。当时美国刚取得冷战胜利不久,海湾战争也是全胜而归,尽管伊斯兰极端势力制造恐怖事件由来已久,但是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文明之间的冲突会对于其后的世界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日期:2009-04-17 08:55:53
文明冲突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明冲突主要发生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之间。伊斯兰文明的地理位置介于中国和欧洲之间,其文明的特点也介于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之间。伊斯兰教对于其他宗教的排他性比基督教要弱的多,但是比佛教要强。文明的冲突首先在伊斯兰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发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宗教的比重不大,而且中国人对于宗教也向来不执着,因此中国人在生活比较安逸的时候去做恐怖袭击这种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伊斯兰教中某些极端的派别而言,在宗教的影响下有可能铤而走险。其次,中国人对于欧洲历史和文化了解的比较少,容易被西方文明的光环所影响。笼罩在其光环之下时,想到的是顶礼膜拜,而不会去和西方文明发生冲突。随着最近三十年来中国和西方交流的增多,西方文明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渐降低。今天中国人心理上仍部分有崇洋媚外的心态,但是就程度而言,已经比上世纪八十年代要轻得多。历史上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非常频繁,穆斯林曾经征服过西班牙和东欧,对于欧洲的了解远比中国普通老百姓要多。没有光环的笼罩,伊斯兰文明对于西方文明的轻视也远比中国要强,所以伊斯兰教的极端派别首先掀起文明的冲突。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对于美国的衰落期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论是9.11事件还是虐囚事件,其中都有文明冲突挥之不去的影子。
如果911事件的确是恐怖袭击的话,那么文明的冲突首先破坏了美国的软实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美国社会的信心。另一方面,文明的冲突也加速了民主制生锈的速度,美国联邦政府利用这一事件扩张了其权力,通过了一系列破坏公民自由和隐私的法案。此外,美国在911之后收缩了移民政策的尺度,使得很多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人才被挡在门外,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造成了不利影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