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50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1863年,纽交所交易量达到48亿美元,仅次于伦敦证券交易所,而此时店头交易已经达到每天100万股;
  1863年,发明连续竞价;
  1864年,J.P摩根涉足股票交易(这点在后来很重要);同年,林肯签署《国民银行法》,美国货币监理署成立。
  1865年纽约石油交易所成立;

  1865年纽约交易所成交量为伦敦交易所的10倍,奠定江湖地位,成为当时的金融霸主:
  ……
  华尔街金融帝国诞生了!

日期:2009-12-15 09:19:01

  美国联储初长成
  提到大名鼎鼎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份量。然而,美联储成长并不顺利,它是美国1837~1913年经济运行的综合结果,还在襁褓中酝酿的时候,它几乎夭折。
  战时出台《国民银行法》是为了保证发行绿背纸钞发行,南北战争后,大家都认为物价会有所调整,联邦应该收回发行的“绿背纸钞”。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1866年刚刚停战,美国物价就开始下滑。
  降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降就是三十年,而三十年内美国的工业品产量几乎增加了50%。此时,如果真的收回绿背纸钞,日子真的要没法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紧缩,耗尽了人们对证券市场的热情,1873年,纽约股市再一次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地点:5月9日维也纳债券交易所;
  事件:24小时内债券贬值了几亿盾;
  后果:欧洲信用体系全面瘫痪,所有欧洲金融市场全线下挫。
  严重受挫的欧洲显然已经没有能力再投资美国市场,资金必须回归本土护盘,维持惨淡经营的本土市场。
  故事跟以前差不多,而真正的原因则是近30年的通货紧缩耗尽了银行储备资金,货币市场不可能再向华尔街提供弹药了。
  只不过,从此美国经济开始撼动世界。

  这是第一场真正意义的世界金融危机,涉及欧洲大陆、英国、美国,甚至清王朝和印度……
  代表华尔街的“绿背纸钞党”强烈要求增发纸币,他们甚至提出了1875年自己的总统候选人,华尔街希望拼死一搏。
  代表银行的“硬币派”,确是另外一种想法,1864实行的《国民银行法》限制了他们发行钞票,货币统一了,银行也没钱挣了。
  华尔街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市场都跌成这个样子,拿什么在议员面前摆谱。“硬币派”抓住了有利战机,1864年12月国会通过《硬币支付法》,财政部有义务从1869年开始以铸币换回美钞,流通中只留3亿美元纸钞,同时,恢复自由发行银行券,1875年1月1日起法案生效。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发展下去,美联储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美国将恢复到自由银行时代。直到有一天,财政部突然发现自己两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即将枯竭。
  1894年初,国库黄金就剩下6千万美金了,国库即将关门大吉;

  本来绿背纸钞的流通状况非常好,不存在贬值甚至增发的问题,硬性要收回,不出事才怪。用银行券,持币者又不知道能不能兑换,这也难怪大家会挤兑黄金(也有人认为当时的黄金枯竭是因为1890年颁布的《白银法案》)。
  1896年,国会再次大选,“纸币派”和“铸币派”都有所斩获。

日期:2009-12-16 18:50:19

  1900年国会签署《通货法》,财政部可以发行债券,明确美元金本位制度,国债实际获得了纸币地位。“铸币派”争得了银行发行权,但是需要25%的联邦债券作为保证金。
  《通货法》还有一个规定,农村银行可以把不超过60%的货币存在城市银行。既然城市银行可以获得农村银行存款,相当于一笔钱存了两次,银行的扩张能力还是很强的。
  货币再次扩张,华尔街迎来了一个新的世纪。
  这是一个美国的世纪,1900年美国工业产值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交易都在美国:石油、矿产、农产品等等。虽然,1901年、1907年华尔街曾经两次出现股市暴跌,但很快都被银行联手动用交易所清算资金余额制止了。
  到了这个时候,问题的原因已经很清楚,银行体系在繁荣时会过度扩张,在萧条时期会过分收缩,呼吸之间撼动整个金融市场。这对于银行自身也是难以接受的,尤其是1907年,虽然危机只持续了不到一年,但却造成300多家银行破产。
  银行危机之后,1908年美国成立了货币委员会,货币委员会于1912年向国会申请设立中央银行,很遗憾,被否决了。

  1913年再次申请,一个妥协性方案获得国会山批准,12月总统威尔逊签署了《联邦储备法案》,要求成立一个机构负责“票据清算、建立灵活的货币制度、建立适应工商业发展的信用制度”
  这个机构的名字,叫做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