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种货币说穿了也简单,以不足值货币代替五铢钱,洗劫财富,除了花样太多,跟刘彻造三铢钱的意图没啥两样。虽然史书讲王莽托古改制,将龟壳、珠宝当钱用,而且每次总用古书作为依据,但币改目的却只有一个:强化政权,打击对集权的挑战(输御府受值,齐众庶)。
因为,无论是三铢、四铢、五铢还是八铢,大部分钱仍然在刘氏宗族手里,只有废掉他们手里的货币,才能集中财富,才能从根本上断绝了刘氏宗族的根基。
推行新币,是一个绝妙的方法。
可惜,王莽生错了时候。
文景之治之后的西汉消灭了同性诸侯,中央政府正处于权威巅峰,匈奴与汉朝征战历来已久,外患可以转移内部矛盾。即使如此,刘彻也不得不废止三铢、四铢钱,取而代之使用五铢钱。
王莽篡汉之前,汉元帝刘奭仁弱、汉成帝刘骜昏聩,朝廷处于弱势,王莽接掌的本就是一个弱势集权,刘氏集团肯定不会顺从他的新朝。
再者,王莽的28种货币实在太离谱了,指望任何人记住28种货币互相换算,不是不可能,是很不实用。
实际上,无论刘邦、刘彻还是王莽更替币制,目的只有一个:巩固自身权力,消灭挑战。在封建统治者的眼中,不能允许与自己竞争的势力存在,正是为此权力的争斗被引到货币层面。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铜臭的由来
汉室终于灭掉了王莽,刘邦九世孙刘秀当上了皇帝。
与常识相反,刘秀登基后并没有颁行五铢钱。道理比较简单,因为王莽时的大泉、小泉虽然十分繁复,却是一个搂钱的好办法。好办法当然不能废弃,先凑合着吧。
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史书中没有刘秀之后的铸币记录,直到中平三年(186年),这个时候已经轮到汉灵帝刘宏当家了。
刘宏是个生意人,就是买卖比较特殊:倒卖官位。
要说刘宏祖上就曾干过卖官的营生,不过那时也就是小打小闹,卖个把爵位,最多与官吏平起平坐混个脸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刘宏却发展到卖司徒,也就是宰相。
他曾把司徒的职位以500万钱卖给晋州望族崔烈,收钱交货的时候却后悔了。在册封典礼上说“悔不少靳,可至千万”,我怎么半价就卖给你了。崔烈的儿子没有领会父亲做官大人的深意,却赋予老爹官职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字:
“铜臭”!
卖来卖去,刘宏的天下被搞的很不太平。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张角的人爆发了,他可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啊。陈胜吴广拉杆子造反,目的很直接:你富我穷,用暴力平均一下,是可以理解的。张角就不同了,因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声称自己可以去祸消灾,为造反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等到信徒过几十万的时候,张角在京城散发传单“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意思其实很简单,跟董仲舒也差不多:现在该老子做皇帝了。
我们不评论张角起义的先进性和他到底代表谁,张角创立太平道确实开了一个的先河:将神与现世融汇一体,以神的力量号召民众,神的意思是只求当世,不问来生。不知道张角是否真见过太一之神仙,估计他是没见过,否则也不能以神自居。至于张角是否能替代神灵向人类赐福,那还得看你的造化。刚出道的时候张角靠卖大力丸为生,如果你死掉了,那证明你就是魔鬼,死了活该;如果侥幸活了下来,当然是张大仙的法术高强。
向神性求得生之欢,人性会替代神性,如果神性便是人性,那神性又有什么意义。太平道教,便是中国道教的起源之一。
汉代的借贷
汉代最早的信贷记录是开国皇帝刘邦留下的,严格说起来那时还是秦末。当年刘邦混的很不怎么样,常常在当地酒馆赊账,至于最后是不是还了,实在没人能说清楚,这也算是一种商业信贷吧。
第二个本书记述的信贷记录,刘邦的角色同样不光彩。
高祖十一年秋(公元前189年),刘邦率军征讨黥布叛乱,留下萧何看家,突然一天刘邦嘀咕,“萧何不会把我取而代之吧”(彼可取而代之),于是派人回汉中看看萧何在干什么。
萧何见到来使,立时明白了刘邦的用意。于是他在汉中故意赊买土地,说白了就是不给钱抢人家土地,很霸道。萧何大概是第一个以贪财向君王说明没有异志的人,虽然后来很多人用着不是很灵光。
是啊,有异志的话就不用贪财了,直接把天下贪了。
在刘邦赊酒,萧何赊土地的两个事情里,我们看到汉初应该就有商业信用存在了。这里不想歌颂王侯将相,总拿帝王将相做例子,实在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没错的,可史籍记载下来的都是狗熊。
对了,民间信贷记也有记载,不过是高利贷,而且是皇帝去借高利贷。
汉代高利贷的规模应该已经很大,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王之乱。动刀动枪需要钱啊,可景帝当时很穷。随行的贵族和将领只有向长安高利贷资本借款,高利贷者被成为“子钱家”,本金被成为“子钱”。人家吴王号称“金钱在天下者”,你却要借钱打仗,胜败未分,子钱家不肯借钱出来。
本来吗,你要是输了不仅要损失本金,搞不好还要把命搭进去。
此时,长安无盐氏显示了自己的魄力,向出征军队借出千金。七国之乱平定后,无盐氏获得了十倍利息(一岁之中,则无盐氏之息什倍),从此发家(用此富爵关中)。
皇帝本人也有信贷记录,也就是官方借贷。
中国皇帝得在小民受灾时施恩,以表示自己眷顾民生,方法就是向小民借款,汉朝之前就已经有这样的记录,但语焉不详。《汉书》的记载就比较明确了,《汉书》中“赈(振)”和“赈贷”是两个意思,“赈”是指直接赈济,“赈贷”则指放贷款。这也难怪,子民都受灾死了,皇帝想抢劫也没地方了,其实死掉到不怕,就怕不死拉杆子造反,这才是最糟糕的。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今华山以东)发生水灾,水灾之后恢复地力需要几年时间,长时间赈济成本很高,于是刘彻把70万灾民迁徙到会稽,衣食由朝廷供给,迁徙后生产工具由朝廷赊贷。
这是汉代文字记载最大规模的借贷。
看到典籍中记载的赈贷措施,大家不要由此以为“皇帝爱民”。今文经学中皇帝受命于天,但在诏令中永远只能看到他们对小农虚伪的爱,在史籍中对皇帝连篇累牍的歌颂中,我们也看到了小农对皇帝恐惧的爱。
皇帝最爱自己的权位。
启蒙的幻灭
汉帝国终于在黄巾军旗中湮没了,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汉朝不过是500年,却终结了一个时代。
如果说春秋战国孔子的祖先崇拜是人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个时代就转换为人对人的恐惧。在货币层面(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完整意义的金融),先秦时代是生产与交换的完美结合,世俗权力既没有达到统一,便不可能以权力约束货币流通。齐刀、楚贝、秦布交相辉映的背后是中华先民对财富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追求虽然会公然诉诸于武力,然而并不可耻,因为春秋五霸之间的征伐,同样也是自身经济进程的竞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