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满心希望答案是汉武帝或者汉光武帝,但刘毅的回答让司马炎很失望心:“桓帝,灵帝”。在中国历史上,如果把皇帝比作“桓灵”,等于骂人是乌龟王八蛋。刘毅还不过瘾,又强调了一下,“还不如他们,桓帝卖官,收入归国库,你卖官,收入归自己”(桓、灵卖官钱入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不对。
司马炎爱钱,但还没到董卓的份上,否则也不能开国称帝。司马炎不是糊涂蛋,卖官搂钱,另有深意。
汉末、曹魏时代,长期的割据征战耗尽了秦汉以来的皇权势力,富豪重新获得了地方的统治权,随着“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地位,西晋时代代表地方豪门的士族已成气候,农民依附士族就可以不缴税。就连司马懿本人自称“诸生家”,而且娶士族高门之女杨氏,以提高自身门弟。以司马炎的实力,灭三国尚且费了牛劲,直接屠戮士族根本不可能,皇权还需要依靠士族势力维持自身统治。但司马炎也不可能看着士族势力挑战皇权权威,他拿出的办法就是削弱士族经济实力。
一定要打击士族。
司马炎的法子是朝廷税负不再按土地面积征收(田赋),而是改为按人头收税(丁赋),甭管有钱没钱,是人就缴一份,既然农民依附士族已经不能免税,那又何必依附于你。卖官、“人丁税”严重打击了士族经济实力,削弱了士族对皇权的挑战,“人丁税”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税种。人丁税很重要,到不在于税收多高,或者剥削性多强,重要的是人丁税以家庭为征收单位,以官家的方式强化了中国农村家庭社会结构。人类的梦想就是下一代人能比上一代人过的更好,但如果禁锢在家庭(尤其是大家庭)中,后代超越前辈的可能性相对更小。
人,不能依靠父母,只有超越父母,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是国家和人类才能走的更远。
不过司马炎并不关心这些,对他来说皇权的绝对权威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司马炎认为,仅仅破坏士族经济实力还远远不够,还要打击士族的政治势力。
汉朝七王之乱历历在目,显然封同性为王对皇权的挑战也是很强的。不过,这个时候司马炎还顾不上这些,他要靠同宗同族打击士族。于是,司马炎一反秦汉以来的虚封制,恢复封建,封皇族近亲为国王,希望培养皇族对抗士族。同时,在中央政权,重赏皇族压制士族高门。
士族不全是白痴,看着自己的利益一步步被蚕食,当然要抗争。
斗争在司马炎帝位继承权问题上爆发了。
司马炎的长子司马衷是一个的绝顶白痴,“何不食肉糜”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伪命题,就是司马衷提出来的,而且绝对原创。
司马炎想废掉司马衷,皇后杨氏坚决反对,理由是必须立嫡立长。
杨氏根本没有这么高的觉悟,所以要立司马衷,是因为他太蠢,即位后她可以由皇后升格为太后,当家作主人。再次重申,杨氏,是司马炎为了提高门阀从士族高第中娶回来的。
司马炎VS杨皇后=皇族VS士族。
司马炎临死诏司马亮辅政,不过杨氏将遗诏改为杨骏(杨氏之父)辅政。第一回合,士族胜。
白痴司马衷终于登上了帝位。士族当政时代开始了,世界变得一团糟。
司马炎分封的皇族终于显现出力量,汝南王司马亮在新皇后(贾后)支持下杀掉了杨骏,并重掌朝政。在政治舞台上,永远没有真正的盟友,昔日同盟今天可以兵戎相见。灭掉杨氏之后贾后和司马亮开始了新的斗争,皇族不甘心自己在朝廷失势,元康元年(公元291)司马亮发动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
这不是一本战争史,所以没有记载八王之乱的征伐,大家只要知道士族和皇族的势力同时被兵锋涤荡,晋朝的实力在战乱中衰败、衰败、再衰败,直到北方游牧民族趁势而起,终于酿成黄河流域的五胡乱华、异族十六国混战。公元318年,司马氏被赶到邺城,司马睿在邺城称帝,史称东晋。
在上述图景中,根本看不到商品流通、经济演进,曹魏以来仅存的一点建设成果被挥霍殆尽,曾经叱咤风云的秦汉帝国,到了西晋竟然连货币都混没了。
第二回合,皇族、士族全部完败。
日期:2009-10-09 18:50:42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银钱放贷中
早在秦朝的时候,天竺阿育王就开始派遣佛教僧徒到中国传教;西汉史籍对佛教也有很多记载;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颇为兴盛。
人生在世,无论你是平民还皇族都会遇到不公平、不合理、不可解释的事情,只是程度不同。可能皇族遇到的麻烦比平民更多,也更难解决。刘宋皇室自刘裕称帝后共有158个男丁出生,其中114人最终死于非命:子杀父者1,臣杀君者4,骨肉相残者103,被人杀者6,而且大部分人都被自己兄弟、叔侄给杀掉了。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
某人在战乱中死掉了,亲人很悲惨,于是痛恨这个世界。如果连皇帝都经常被干掉,那就比较可怕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乱世了。如果你信佛教的话,佛祖会告诉你,虽然你死掉了,但精神不灭,被干掉是因为上辈子没积德(有道虽死,神归福堂,为恶虽死,神当其殃,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精神还会轮回,不过下辈子混的怎样,就要看你这辈子是不是积德了。
佛教告诉人们,要积德。
不过,即使是最虔诚的佛教徒也要吃饭,无论如何“食气避谷”人体都要摄入淀粉和蛋白质。当时佛教流行“净土宗”,根据教义必须大修功德才能取悦佛祖,所谓积德就是为佛教搞基本建设,建大佛像、大寺庙,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弘扬佛法,才有利于修行。
至于建设标准: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搞建设必须有钱,佛祖不会真的下凡赐信徒金莲花,于是佛教徒必须化斋。《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就经常化斋。
“悟空,去化些斋饭来”,其实就是说:“悟空,去要些饭来”。
那个时代的僧侣也不可能指望化斋吃饭,因为佛寺很多,仅萧齐都城(邺)就有2800多坐寺庙,供养僧尼八万两千多人,靠施舍肯定养不活这些僧侣。毋庸置疑,南北朝僧人的法力不如齐天大圣;无可否认,他们却比悟空更有面子。
南北朝寺院很有钱,比如北魏都城长安,三分之一的房地产是寺庙财产,比现在任何一家房地产公司都牛。寺庙信奉佛祖,主要的业务应该是普渡众生,专营房地产似乎很不体面。于是,僧人想到了周济他人,这项业务名称叫做“僧邸粟”,用途是“至于俭岁,赈济灾民”。而且“僧邸粟”的市场定位超越了贫民,上至王侯、下至商贾,都可以来寺庙借贷。
不过,寺庙虽然信奉佛祖,却也不会大发善心,僧侣家也没余粮。“僧邸粟”说白了就是高利贷,利息很高,高的离谱。
北魏年间(公元511年),宣武帝元恪下诏,诏书为寺庙贷款规定了基准利率,利息合计不得超过本金的100%(收利过本,毋复征责),利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那年头又没有法院可以强制执行,所以南北朝寺院同样面临不良贷款,不过僧侣们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到不是他们法力高强,而是替他们收债的往往是官府。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