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12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元626年,李世民导演了玄武门之变,他是唐朝最优秀的皇帝,职务座右铭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身,犹割股以啖腹”(《贞观政要•君道篇》)。
  与杨坚一样,李世民同样是偶然。
  不仅李世民,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明君和清官都是偶然的,因为偶然,所以才值得纪念。只要没有人能制约弗远无界的权力,这种偶然和必然将永远存在。在权力集中的制度下,必须靠近权力中心,手段肯定是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制约的权力又怎么会产生明君和清官?
  李世民之所以能这么想、这么做,是因为他少年并不得志,因为不得志才了解民间疾苦,因为了解民间疾苦才知道自己不能胡来,个案不能推广。
  现在,让我们看看唐初的货币吧。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铸,属于非计重货币,10枚为1两、1两等于10钱的衡制即源于此。这种货币终结了西汉以来的五铢钱,中国货币由计重钱转为非计重钱。
  开元通宝用于小额支付,说白了就是零钱,使用者主要是自耕农。
  但是,开元通宝并没有满足小农需要。原因很简单,官府铸钱没什么收入,铸一贯钱(1000钱)大体费用在900钱左右,稍有不善就会赔本。不挣钱,官员缺乏动力。此时,私铸货币又有了新的理由,官府铸钱不够用,就得自己铸。出土货币证实,唐初流通中的钱,很大一部分是私铸的货币,恐怕当时私铸现象就已经非常严重。本来,私铸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上涨,可唐初物价却平稳的出奇。

  原因在于李世民挑动农民自发脱离士族,成为自耕农,自耕农多了,钱就不够用了,物价也不会涨了。
  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从来就不是地主和豪强,相反,皇权始终对这些人始终保持着警惕,毕竟他们才有能力挑战皇权。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是农业,确切的说是自耕农。
  不过,李世民登基时全国只有200多万户,而隋朝鼎盛的时候有900万户(公元609年)。到不是战乱把人杀绝了,而是自耕农托籍于士族门下,不接受统计。当然,也不纳税。
  之所以这么判断,因为户数减少多的地方往往是富庶地区,也就是河北和河南两道。这两个地区的士族最集中,资料说明,士族一点都没有减少。也有人统计,唐初两道分别只统计了人口的15%和10%(《剑桥中国隋唐史》),其实,凭士族数量就可以判断漏报人数,他们是不会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当隐士的。
  无论怎么判断,对李世民来说,这个数字都是不能接受的。
  李世民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法子,鼓励农户从狭乡迁往宽乡,去狭乡的男丁授田一顷,老人、残疾人授田40亩。作为代价,自耕农要向朝廷纳税服役,这叫租庸调。

  授田,吸引力很大,一次搬迁弄几十亩地,值得。
  授田、狭乡迁宽乡,说白了跟拆迁差不多,把农民从富庶地区迁到偏僻地区垦荒。即使如此,总算有了自己的田地了,农民很满意。依附士族的农民少了,税收上来了,士族的力量削弱了,李世民也很满意。
  结局似乎很团圆。
  雾锁凌烟阁
  李世民曾把他的功臣画像挂在凌烟阁上,长孙无忌排名第一。凌烟阁功臣,其实都是士族。虽然五代以来士族不断遭到打击,但隋朝科举只实行了不到30年,士族还没有完全衰败,李渊、李世民称帝时,朝臣仍以士族为主。
  李世民是对的,权力刚刚稳固,士族同样是他的中坚力量,他只能釜底抽薪,慢慢来,先忽悠走士族门下农民,却不敢骤然以货币改制剥夺士族财富。虽然发行开元通宝,却不敢禁止私铸。没有他们,李世民不可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他们是玄武门腥风血雨中历练出来的干才,不是五代时期的白痴。
  正因为如此,皇权确立,他们成了皇权绊脚石。

  皇族和士族的矛盾,终于在武则天和长孙无忌的斗争中爆发了。
  长孙家族出身关陇门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士族利益。不过,长孙无忌确实没有胆子直接挑战李世民的权威。李世民活着的时候,皇族与士族的对抗比较隐蔽。
  事情起因是太子承乾被废后的立储问题。
  长孙无忌必然希望拥立一位容易控制的皇帝,而不是又一个不断打击士族的李世民。
  李世民授意下,皇子李泰几乎被立为太子。这种事情上,皇帝支持也未必能办成,因为“几乎”也不是“已经”。
  承乾经营多年,士族高官都在他门下。李泰虽然也是干才,但只有没出路的寒门子弟才去帮衬李泰。李世民最初确实希望立李泰为太子,然而,他也明白,李泰登位必然会骤然放弃士族,当时,寒门官僚气候未成。
  皇帝称呼自己“寡人”,实际上皇帝决不能是真正的孤家寡人,一天也不行。政令必须靠人去推行,必须有人替你控制军队。即使皇帝可以在一道诏书之内把所有的高官都换成寒门,难道还能把所有官员都换成寒门不成,如果换不了,莫非真想凭一纸命令让寒门子弟赴任?

  没一起共过事,没通过给过下属任何好处,凭什么要听你的?总之,听话是可以的,不过要先给个理由。李世民不能这么选择,授田可以让士族渐渐失去基础,但骤然对士族高官动手,大唐安在?
  最终,名不见经传的李治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是长孙无忌的希望。与李泰相比,李治未经历练,很容易掌控,更重要的李治不会对他们这帮关陇门阀下手。然而,当皇位真正传承到李治手中时,长孙无忌却遇到了他一生中真正的对手:
  武则天。
  武则天原名武曌,“则天”是后世对她的尊称,取义于“效法于天帝法则”,用于尊称这位既是皇后、又当过皇帝的非凡女性。武则天出生于利州,与士族高官实在没什么瓜葛。
  李治登基不久,武则天就从李世民的妃子晋升为李治的皇后,皇帝仁弱,武则天也希望控制他,而且武则天已经具备了这个基础。
  武则天如何登基,这里不讲,这里只明确她的力量来源。
  李世民不但继承了隋朝科举制,而且将进仕范围扩大到寒门子弟,当武则天成为皇后,科举制度已经执行了近100年,武氏登基,寒门势力已成气候。陈恪寅认为,武则天代表科举出身的“山东集团”。其实,并非武则天代表他们,武则天也不可能按某个利益集团意志行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集团不可能授予新兴寒门官位,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士族积压下,武则天才和他们走到一起,寒门官僚不过是统一皇权的工具,虽然他们是一群有抱负的中层官员。

  可惜,皇权对官僚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官僚不可能如同士族一样对抗皇权。武则天在政途中表现了非凡的残忍,杀死亲女、逼皇后退位;杀死儿子、打压皇室宗族;重用酷吏、虐杀官员。总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无所不用其极,自此皇权独大,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力量可以挑战皇权。
  即使没有武则天,士族与皇族迟早会有最后一战,本来胜负没有悬念。只不过历史选择了一个女性与其决斗,从而赋予历史更加丰富的含义,毕竟武曌是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