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借贷已经不再是信用,而是抢劫。更可耻的不是骗人,骗人最多让一家人跳楼,骗国家却会让一个民族失去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努力。这个图景我们将在现代部分见到,只是结局也更为残酷。
日期:2009-10-10 18:53:42
山雨欲来
北宋,其实并不太平。
为对抗游牧民族,唐朝在边境设立了很多军事重镇,这些地方军事势力终结了唐王朝。
通过总结,赵匡胤认为:军权很重要。
为了保证将领无法造反,赵匡胤把兵权收于枢密院,只有在开战前,将领才知道要带谁出去出征。不过,赵匡胤只能按住自己的刀把子,管不住边境游牧民族。正是这个“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政策,断送了北宋。
北宋始于赵匡胤,也将终于赵匡胤。
游牧民族生产力实在有限,抢劫倒是强项。辽、金、夏经常在北方边境闹事,反正北宋边兵要等朝廷诏令才能出战,等上十天半月,早抢完了。
兵锋上控制不了北方游牧民族,又不想让他们称帝,只有用钱来买,买到不称帝为止,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为应付这些花费,北宋加重了税负。不想缴税,个别胆子大的就拉杆子反了,理由也很简单,反正朝廷的兵动不了地方。
赵匡胤建立宋朝刚刚不到一百年,北宋政权就动荡不安了。
朝廷危亡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比如,范仲淹。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即皇帝的书僮。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核心机密,绝对属于潜力股。
本来前程似锦的范仲淹,却做了两件非常出格的事情。
第一件事,指责刘后干政。
刘后是皇帝的母后,是当时真正的统治者,赵祯登基时只有12岁,多年来都是由刘后理政。女主干政给中国历史确实惹了不少麻烦,相信刘后不是其中之一。刘后没有对上书做任何回应,范仲淹就此过关。其实,范仲淹很不厚道,如果刘后不主政,就得让一个孩子决定帝国命运,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如果上书被批准,那帝国的主人将是范仲淹。
第二件事更太过份了,范仲淹指责皇帝更换皇后,顺便痛斥皇帝没有子嗣,要求立皇太弟。
鉴于书僮指责自己性能力,赵祯出离愤怒了,1036年,贬范仲淹出知饶州。
庆历3~4年(1043~1044年),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已经难以收拾。此时,赵祯还是想起了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庆历四年,诏范仲淹回朝拜相,赵祯希望他能挽救危局。
范仲淹想毕其功于一役,具体办法这里不讲,核心只有一个:扩张皇权,抑制地方权力,手段是裁撤官员。
这个办法,实在不怎么样。
守旧势力已成气候,变革必将涉及守旧官僚利益,他们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为自己利益斗争。辛辛苦苦爬上来,走到今天的位置不定磕了多少头,花了多少本钱。你想一纸律令就开销了我,没那么简单。变革可能有利于朝廷长治久安,但是不利于官员发家致富,对不起,一定不予配合。反对势力过于强大的时候,革新只能从小处做起,毕其功于一役是没有可能的。
范仲淹,即使是当权者,没有官吏配合,也就等于没有权力。
不过,范仲淹不这么想。
他派出了很多“按察使”分赴各地考核官员,等汇报材料一到,就把一批渎职官员名字划掉,削职为民。
有人对范仲淹说:
“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你一手举簿一手举笔,宛如阎罗”
范仲淹的回应是:
“一家人哭,总该比几个州县的人哭好些!”
范仲淹考虑的没错,一家人哭确实比整个州县的人哭好。
不过,全州县的人哭是没人听的,范仲淹也听不到。一家人哭却可能直接哭到他的上司,皇帝那里。而且,范仲淹也不能保证他的手下完全公事公办,不夹带私人。
或许,范仲淹也意识到了。但身后有皇帝撑腰,还怕你哭。
问题是,皇帝怕。
范仲淹可以“尽黜旧人”,皇帝不能。
单凭范仲淹彻底换掉原班人马,皇帝没这个胆子,那样,皇帝就成了傀儡。在中国王朝的历次变革中,不是每次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的政令都能畅行无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从理论上也许是正确的,但如果执行不了,还不如换一种方式。
很快,范仲淹的两个手下卷入一场谋逆案,罪名当然是子虚乌有。结果,范仲淹再次被贬,出知那州,再也没有入朝拜相。
青苗法的是是非非
范仲淹罢相后,就不用“处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了”,始终在那州“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风暴却仍在酝酿……
终于,一个比范仲淹更猛的人横空出世,王安石。
宋仁宗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上万言书,这次上书充分体现了王氏变法思想,“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赵祯没搭理他,王安石也消停了几天。
宋神宗赵顼登基时年仅19岁,涉世未深,王安石终于等到了机会。
神宗宁熙元年(1068年),赵顼诏对王安石,询问治国之策,王安石又把万言书搬了出来,顺便附送一份《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意思是说,宋朝百年不败,是侥幸,现在到了宋朝危亡的紧要关头,必须变革。
王安石肯定是不对的。
一个从战乱中走出的王朝,立国百余年不倒,绝无侥幸。别说百年,一年也不行。
五代十国,兵戎都不弱于宋朝,宋朝虽然军事羸弱,但经济要远盛于周边民族,一个农业劳动力原粮产量仍可以达到3000市斤,且茶、瓷器等均是世界翘楚。纵然在一两次争锋中游牧民族可以击溃宋军,但战争最终靠经济支撑,游牧民族根本没有可能击溃宋王朝。
虽然骂了本朝,仍然得到了皇帝赏识,这种仕途轨迹在历史上被称为“幸进”,就是说凭偶然机会被委以重任,比如,王安石。
指责幸进不是没有道理的,没有经过朝堂历练,骤然身登高位,自然是意气风发;意气风发之后,难免要干一些超常规的事情;超常规,必然打破利益格局;反对(不稳定),也就必然接踵而来。
不管王安石的文笔多么振聋发聩,核心只有一个,就是多弄钱给朝廷,方式可以多元化,比如“青苗法”。
朝堂之上,王安石遇到了对手,一些历史课本告诉我们,那些人是顽固的守旧派。领头的,是小时候就敢砸大缸救人的司马光,这样的人,自然不白给。
在跟王安石的辩论中,司马光说:“天地所生财货万物,只有此数,不在民,便在官”。意思是:天下财富总量一定,都弄到官府里,百姓必然贫困,财政增收摆明了与民争利。
赵顼最终倒向了王安石,虽然他是有志青年,但太年轻了。
关于这场变法,中国历史上争议太多了。所以,这里只谈有关金融的一些内容。
青苗法是一种官方信贷,可以说是一种官办金融。跟唐朝公廨钱也差不多,官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规定利息为40%,农户保甲连作归还,利息用来作为官府用度。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