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法本息的清收力度,是很大的。今天,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没有可能动用国家机器帮他们清收贷款,北宋官府却可以,因为官府就是放贷者。
没有增加税收,却增加了收入,理论上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不过,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司马光说的并没有错误,不增加税收,却增加收入,那是不可能的。增加的收入是变相税收,蛋糕只有这么大,不在官,便在民,官家拿走的越多,人民就越羸弱。
变法的另一个内容叫做“市易法”。
市易法,就是以内库藏钱一百万贯、京东市钱八十七万贯作本钱,控制市场价格。至于如何确定价格,由官府看着办,同时仿照青苗法,商人缺钱的时候可以向官府贷款,年息两分。
实在离谱了,靠官府平抑市场价格,北宋再牛,肯定没有牛到这个份上,就是前苏联也没办成这事。至于贷款给商人,结果跟青苗法也差不多。
青苗、市易法颁布后,司马光当面向赵顼痛陈:
“民间高利贷都能逼人饥寒流离,丧失土地;现在您让县令出来放债,还不知道要弄出什么事情。虽说您规定不能逼迫小农借债,可富户高利贷同样没人逼迫,一样弄成鸡飞狗跳。”
司马光还是低估了官僚机构的能量,地方官府确实没有强迫小农借债,他们强迫富户。所谓“抑配”、“散表”就是由此而来,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而且专挑富户下手,理由很简单,只有富户能还钱。而且,保甲连坐,一户还不上,必须有人还。
再这样下去,必然是“富室既尽,常平已坏,帑藏又空”。
面对纷纷而来的指责,王安石拿出了他的魄力:“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从气势上看,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名言,不一定有用。
天变真的不足畏惧吗?
1074年,广州司法参军郑侠向神宗赵顼献《流民图》,百姓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赵顼登上汴梁城楼,就是在京都汴梁,《流民图》也是一幅写真。
随后,王安石罢相。虽然再次复相,但终于在1076年出判江宁,生前也没有回到相位。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王安石不可能不知道新法的害处,1086年,他已到弥留之际,病榻上,听说新法中雇役法也被废黜,叹息:
“亦罢至此乎”
他应该知道,雇役法是新法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其他更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可惜,当他身处高位时,即使知道害处,仍旧坚决相信自己有能力扭转乾坤。王安石曾经留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的诗句,这才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自以为是为国为民,所以别人的话都是“浮云遮望眼”,因为只有他才“身在最高峰”。浮云有时确实遮住眺望的眼神,但浮云之下是芸芸众生,而最高峰往往只有一个人。
岂能以天下作为一个人的赌注,又岂能以天下奉一人?
一个人有了权力,不是如何去运用权力,更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
身居相位,杀心自起。
他必须克制自己的权力欲,可惜一代文豪王安石没有做到,他顽固的认为自己所推行的一切是对的,即使有瑕疵也能在执行过程中补过。面对积弊百年的北宋体制,王安石要对付成千上万的官僚,他一个人或者说几个胸怀天下的人,怎么可能对抗整个体制?
不过,变革仍是对的。
如果变革是错的,那腐朽就是对的;
如果变革是错的,那就应该因循守旧。
变革有很多种,为了国家富强,甚至为了自己名标青史,中国古代有很多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悲剧人物商鞅、奸雄王莽、枭雄曹操,他们都在变法,相信他们中没有一个希望搞得国家糜烂,甚至自己身败名裂,他们也都肯定深刻考虑过如何变革,至少比不看史料就乱评历史的职业写手考虑的深刻。
不是每一个人都成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失败,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只能限定在一定程度上。之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既然是变法就不可能尽变。如果全部推倒重来,除非天崩地裂。
北宋百年积弊至此,就算革除了整个官僚系统,习惯已经形成,而制定直至认同新制度,需要多长时间?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一位匆匆过客,但只是牛人,不是神人。他,留下了印迹,留下了身后的是是非非,却并没有留下辉煌。要说有辉煌的话,那也是文学,而非政绩。
日期:2009-10-10 19:20:05
山雨欲来
北宋,其实并不太平。
为对抗游牧民族,唐朝在边境设立了很多军事重镇,这些地方军事势力终结了唐王朝。
通过总结,赵匡胤认为:军权很重要。
为了保证将领无法造反,赵匡胤把兵权收于枢密院,只有在开战前,将领才知道要带谁出去出征。不过,赵匡胤只能按住自己的刀把子,管不住边境游牧民族。正是这个“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政策,断送了北宋。
北宋始于赵匡胤,也将终于赵匡胤。
游牧民族生产力实在有限,抢劫倒是强项。辽、金、夏经常在北方边境闹事,反正北宋边兵要等朝廷诏令才能出战,等上十天半月,早抢完了。
兵锋上控制不了北方游牧民族,又不想让他们称帝,只有用钱来买,买到不称帝为止,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为应付这些花费,北宋加重了税负。不想缴税,个别胆子大的就拉杆子反了,理由也很简单,反正朝廷的兵动不了地方。
赵匡胤建立宋朝刚刚不到一百年,北宋政权就动荡不安了。
朝廷危亡的时候,总有人站出来,比如,范仲淹。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即皇帝的书僮。这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核心机密,绝对属于潜力股。
本来前程似锦的范仲淹,却做了两件非常出格的事情。
第一件事,指责刘后干政。
刘后是皇帝的母后,是当时真正的统治者,赵祯登基时只有12岁,多年来都是由刘后理政。女主干政给中国历史确实惹了不少麻烦,相信刘后不是其中之一。刘后没有对上书做任何回应,范仲淹就此过关。其实,范仲淹很不厚道,如果刘后不主政,就得让一个孩子决定帝国命运,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如果上书被批准,那帝国的主人将是范仲淹。
第二件事更太过份了,范仲淹指责皇帝更换皇后,顺便痛斥皇帝没有子嗣,要求立皇太弟。
鉴于书僮指责自己性能力,赵祯出离愤怒了,1036年,贬范仲淹出知饶州。
庆历3~4年(1043~1044年),北宋王朝内忧外患,已经难以收拾。此时,赵祯还是想起了自己比较亲近的人,庆历四年,诏范仲淹回朝拜相,赵祯希望他能挽救危局。
范仲淹想毕其功于一役,具体办法这里不讲,核心只有一个:扩张皇权,抑制地方权力,手段是裁撤官员。
这个办法,实在不怎么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