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27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关键是已经不再印制纸钞了,还必须缴纳纸钞。于是,有人专门囤积纸钞,某一天皇帝心血来潮,就可以把纸钞拿出去卖个好价钱。
  


日期:2009-10-28 09:16:07

  丘山为岳
  自朱元璋起,明朝宰相一直处于弱势。凡事总有例外,最大的例外就是张居正。嘉靖朝,张居正就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亲历严嵩(被流放,其子严世蕃枭首)、夏言(被处死)、徐阶(退休后被清算,其子亡)等几位首辅,可谓斗争经验丰富。
  1567年朱厚熜薨,朱翊钧即位,号神宗,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不过,朱翊钧登上皇位时,仅10岁。
  张居正VS朱翊钧=威严的道学老师VS顽皮的学生 首辅VS皇帝。
  皇帝小时候,老娘经常这么吓唬朱翊钧“你要再这样,我就告诉张先生”(使张先生闻,奈何),听起来,这个形象更类似于童话中的大灰狼。

  当时,有人给张居正写了副对联“日月并明,万国敬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敬仰太岳相公”,把张居正跟皇帝并列。张居正居竟然受之无愧,而且在家用黄金铸成对联挂了起来。一方面确实是他权倾天下;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老牌政治家,只能说他已经被权力迷昏了头。
  不过,张居正也难。
  嘉靖一朝,面对着似乎无穷尽的倭寇,在西北跟蒙古人死磕了几场,宁王又擅自称帝,朝廷的财政早就捉襟见肘了。张摄政决定改革,只有两条,一是“考成法”,二是“一条鞭法”。自此,明朝币制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先说考成法,所谓考成法就是年终考核,不合格的降级、撤职乃至判刑。一条鞭法,分三步。嘉靖朝赋税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兼并,隐匿土地不缴税。第一步丈量土地,结果比原来多出来300万顷,而之前的总数是701万顷,一半土地不纳税,皇帝不哭穷才怪。第二步,追缴以前欠下的田赋,三年还清。第三步,废除徭役,改收银子。本来缴点粮食就可以了,现在收银子,只好把收成拿到市场上换银子,明代商品经济就此蓬勃发展。


日期:2009-10-28 11:40:06

  先说考成法,所谓考成法就是年终考核,不合格的降级、撤职乃至判刑。一条鞭法,分三步。嘉靖朝赋税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兼并,隐匿土地不缴税。第一步丈量土地,结果比原来多出来300万顷,而之前的总数是701万顷,一半土地不纳税,皇帝不哭穷才怪。第二步,追缴以前欠下的田赋,三年还清。第三步,废除徭役,改收银子。本来缴点粮食就可以了,现在收银子,只好把收成拿到市场上换银子,明代商品经济就此蓬勃发展。

  推行“一条鞭法”是因为徭役、实物税弊端实在太多。以实物税来说,官方收租的斗总是比民间大,而且说你苹果太小,也没法子,而且还不能运回去,要充公。
  张居正想籍此限制官吏盘剥百姓,他在世的时候也确实做到了。只是,张居正没有想到,他发明的一条鞭法很快就变成一种苛政。当然,是在他死了之后。强人政治的弱点是强人可以凭超强能力掌控局势,但不能要求每位继承者都是强人,弊端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
  因为,强人总是偶然的,庸才却是必然的。
  张猛人死后,这个弊端出现了,名字叫做火耗。
  既然是缴银子,成色肯定不一样。成色不好,没关系,多缴百分之几十就可以。毕竟,碎银重铸时会有损耗,杂银纯度不够也会有损失,不能让老爷自己掏腰包吧。开始的时候,火耗也就是收一分、二分,到了明末改五分了。
  无论如何,到了张居正这里税负、官吏工资全改银子了,终结了大明宝钞,重金属从此登上了中国货币舞台。

日期:2009-10-28 11:42:35

  罪过丘山
  如果说张居正后半生为明朝鞠躬尽瘁,是对的。如果说张居正是一个高尚的人,那肯定是错的。任何人都有高尚和卑劣都有两个方面,只不过方向不同而已。
  张居正栽赃、贪污、包养情妇、腐化堕落,据说他的轿子要几十个人抬,里面连厕所都有,属于超标坐车。不过,这些事情好像不算什么错误,他最缺德的地方,在于炮制文字狱。
  撞到张猛人刀刃上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学弟子。
  二程之后,理学与心学的分歧一直存在,张居正时代,心学已然超越了理学。明初理学家吴与弼、陈献章后来都遵循了心学,到明代王守仁手里,心学出现了新的气象。
  王守仁最初也崇尚理学,据说他曾对着一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结果什么也没格到,却因得罪刘谨被发配龙场。又据说,一个寂静的晚上,王守仁在龙场忽然悟道,完善了系统的心学体系(史称“龙场悟道”)。

  世界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整体,此外并没有朱熹所谓的天理,人欲就是天理。人人都可以成圣,只要你按照天理(本心)去做就可以,也就是所谓的“致良知”。
  跟着,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人心要与天理一致,行为要合本心,当然也会合天理。
  临终前,在“天泉论道”中,王守仁却留下一个疑问:如果人心无善恶,那物、行就该无善恶,如果人世间终究有善恶之分,那心就有善恶。天泉论道之后,王守仁的弟子王艮发展出“泰州学派”,心学理念在此一览无余,也解决了这个疑问。
  泰州学派的格言是“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格物就是吃饱穿暖,这就是圣人之道。做好世间每一件是事,就是善,反之,就是恶;人心本无善恶,有善恶的,是行。
  在泰州学派的理论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儒家学说冲破了董仲舒创立的今文经学:追求利益是人的天性,农民种田是为吃饭,有饭吃,农民才会卖力;学习是为了做官,有官当,才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就是天道(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治田之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治之符)。

  泰州学派“天赋良知”、“四民异业而同道”、“工商皆是本”不是“天赋人权”的穿凿附会,这是中西文明发展中第一次殊途同归。如果泰州学派关于天泉论道的回答成为儒学正统,儒学发展可能是另外一种途径。
  遗憾的是,王守仁的徒孙中出了一个叛逆性人物,何心隐。
  何心隐(1517~1579)出身望族,1546年江西乡试第一名,是当年江西省高考状元。1553年何心隐散尽家财创办“聚和堂”,1560年师从程学颜(王守仁再传弟子),1562年出京游学。何心隐在北京曾见过一次张居正,然后断言“此人必当国,当国必杀我”。此后,一语成谶。
  何心隐主从社会结构层面思考心学问题,显然比王艮高出一筹,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高出纲常伦理,但这是理学绝对不能接受的。
  张居正对此不满,而且是很不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