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朱元璋没有同时废除铜币(虽然在洪武27年下令禁止铜钱流通,但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否则明朝第一次纸钞通货膨胀有可能直接毁掉辛苦打下的基业。
日期:2009-10-27 11:11:54
朱棣发钞
朱元璋以为自己和儿子是一家人,把24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全国就是他家的。
道理没错,前提仅限他本人使用。
他死掉后儿子就变成24家。皇位只有一个,是一个儿子的就必定不是另外一个儿子的。
不服气的、有实力的,难免会跟新皇帝争皇位,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就很不服气,于是就灭掉了朱元璋的孙子——当时的皇帝朱建文(建文帝)。1402年朱棣在南京篡位,史称永乐大帝。
明朝历史上,朱棣是一个文治武功的皇帝:营建北京的意义不仅是造就北方城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北方集结兵力对付游牧民族,使得全国经济发展不受侵扰。
以前朱棣是藩王,建文帝要削藩,朱棣就造反。现在朱棣是皇帝,同样要削藩,而且,不准造反……
还好,藩王没有一个象朱棣这么猛,不敢以地方武装对抗中央军,虽然如此,朱棣要搞掉自己的兄弟,也要一步步来。
第一步,改革币值。
永乐元年(1403)朱棣禁止使用金银做任何交易,虽然朱元璋早就颁布了这个命令,但主要是禁止金银外流海外,对国内金银交易管制并不严格,毕竟他们朱家金银最多。
朱棣的命令不但针对国内,而且手段特别缺德。
说缺德,不是因为用金银交易会被砍头,而是他引入了非常缺德的机制:谁抓住用金银交易的人,立刻把交易金银赏给他,交易双方若有一方自首就把对方物品赏给他。只要举报就有发财的机会,金银被彻底在市场上禁绝了。
告密,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被认为是败德的行为。这违反了契约精神,本质是破坏公平。告密,甚至不如强盗,起码,强盗是赤裸裸的抢劫,凭的是自己的力气。
一般人没多少金银,金银大都在朱棣兄弟家,就算地方官没胆量进王府抓人,王爷们流动性肯定是要出问题了。朱棣对他所有的兄弟进行了一笔超级罚款,罚的就剩下零花钱了。
虽然大明宝钞不好使,那是因为太多了,收回来一部分就可以。
1404年,朱棣停止对藩王封赏,开始回收大明宝钞:明朝臣子,每个月必须用纸钞买一斤盐(不知道能否吃完),纳钞1贯;所有罚款赋税,一律用宝钞缴纳。据说当年因卖盐,朱棣回收的纸钞就有4.8亿贯。
此后逐年,回收后的纸钞被销毁,大明宝钞购买力回升。
第二步,消藩,没钱,看你怎么造反!
日期:2009-10-28 9:11:00
第二步,消藩,没钱,看你怎么造反!
1403年,换宁王封地(宁王军事力量最强,且曾支持朱棣,没对下死手);
1406年,削齐王爵位和官属,废为庶人;
1408年,削岷王官属及护卫;
1412年,削辽王官属及护卫……
消藩结束,第三步,发钞。
朱棣要迁都北京,要对蒙古用兵,顺便还要打打交趾(今越南)、打朝鲜……,需要花很多钱。不印纸钞,拿什么给士兵发饷,1425年朱棣薨,大明宝钞流通数量已经为永乐初年4~7倍。
离谱的纸钞
按明代经济发展水平,用铜来做币材已经显然不合适了,尤其是江南、福建沿海都形成了商业中心,江西官工业制陶达到了顶峰(部分技术失传,所以至今也没能再烧制官窑瓷器),江浙一带棉纺业出现了工场,号称“衣被天下”。
纸钞虽然可以解决货币问题,但朝廷无规则发行纸币给商品流通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其实,纸钞在明朝是个很奇怪的产物,明承元制,纸钞单位虽然是贯,面值却代表白银;没有任何储备,也没有什么计划,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发给士兵或者功臣,随意性非常强。朱元璋以后,禁止铜钱、金银交易,又往往是出于种种目的。
而且,明朝纸钞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一个东西。
明代纸钞,长338毫米,宽220毫米。这只是一贯钞的面积,面值大面积也更大。
纸钞,得用麻袋背。
一个契机改变了一切,土木堡之变。
1435年,朱祁镇登基,那年他9岁。多年来宦官王振一直陪他玩,这对朱祁镇很重要,对孩子玩本来就是最重要的。朱祁镇的玩伴并不这么想,他并不是一个天真的儿童,而是一个成年的宦官,而且很有理想。
对王振来说,1442年是个好年景。太皇太后挂了,首辅杨荣也死了,皇帝得找个人办事,于是选择了王振。
人,有理想是好事;没能力,未必是坏事;既有理想又没能力,却一定是坏事。
没有机会的时候,怨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郁郁寡欢。有了机会,尤其是重大的机会,自己的命不薄,别人薄。其实,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强或差,程度都很微小。职员眼中老总可能很风光,那是不风光的时候大家没看到。所谓政治家,或者能真正称的起“家”或“大师”的人,必然有非凡的心里素质,能够超越常人不能想象的痛苦,坚韧不拔,在任何情况下永不言败,非如此,无以为英雄。这种坚韧必然来自于日常经历,在无数次痛苦洗礼中成长,没有任何人能在一夜之间成长为巨人。
王振是个宦官,有理想、无能力。
在王振并不光辉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机会参与朝政,他的职责是陪皇帝玩、讨好朱祁镇。因此,在他眼中官场就是玩,是讨好,外交、战争也一样。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头领也先派来2000人跟明朝做贸易,职业构成很复杂,除个把商人外都是强盗和小偷,一路上自然是搞得鸡犬不宁。
以前瓦剌也这么干,只是经常给王振送钱,这次好像忘了……
王振愤怒了,把也先货物价格砍掉了五分之四。敢忽视我的存在,我就让你损失更多。没有能力的人得到机会,最先想到的不是去创造,而是让别人重视自己。同理,没有能力人特别能摆谱,也是遵循这个混蛋逻辑。
也先VS明朝,明朝输了。
输是必然的,有这么一个混蛋,最后必然会输。不过,结果太惨,因为皇帝朱祁镇被俘虏了。
也先不认识大明宝钞,他只要金银。
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即位,他并没有兴趣把哥哥赎回来,又不能把这事情说透。跟也先贸易还是要做,这摆明了是个吃亏的活。让他从帑藏掏钱基本没可能,贸易金银自然来自税收,自此,明朝税收中开始出现白银,纸钞流通范围逐步缩小。
后来,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税收改为收白银(稍后提及)。明朝中期,白银终于成为货币主体,如果以对大米的购买力计算,一两白银大概值比2009年的1千元人民币要多点。动辄出手白银万两,就是说动辄花个几千万,明朝商品经济再发达,也不可能混到这个份上。
虽然白银不再成为货币主体,但明朝皇帝都喜欢在特殊的日子(比如某位祖先的祭日)突然宣布以纸钞作为纳税方式,究竟什么时候必须用纸钞,恐怕连皇帝自己都不知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