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25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罢至正钞制没什么,发行什么新币,只要不过份增发,结果都差不多。仁宗最大的错误是太急了,甚至连钞版都没做好就开始印刷钞票。昏钞和伪钞开始泛滥,昏钞就是印刷不清楚或者损坏的钞票,本来昏钞可以到官库倒换,但是很多官吏希望靠此谋利(不依例倒换,多取工墨),昏钞根本换不出去。伪钞就是假钞,元朝钞版用铜,很容易伪造,至元钞版竟然是木头,伪钞数量很有可能已经超过真钞数量。

  尽管如此,海山和仁宗统治的9年,仍然是能跟诸代明君相比的9年。1320年仁宗薨,此时距离朱元璋出世仅剩8年时间,元朝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挑动黄河天下反
  仁宗之后,又经过五代帝王(英宗、泰定帝、明宗、文宗、宁宗)角逐,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似乎把皇权卑劣跟马背英勇结合在一起,每次都是铁木真家族的腥风血雨,每次总有很多王子皇孙挂掉。
  1345年,元顺帝脱欢铁木儿得到了一个噩耗:黄河决口了。1345年、1346年、1348年黄河三次决口,最终改道。
  作为皇帝,总不能看着黄河泛滥,淹死了还好,淹不死就会成为流民,那才麻烦。

  反正要饿死了,干脆就抢,抢富户、抢官府。总之,有什么抢什么,一般来说,大规模流民是朝代灭亡的开始,也为农民起义准备了充足的兵员。
  脱欢铁木儿对元朝人民发出了号召:一定要根治黄河!
  1351年朝廷派工部尚书贾鲁以总督河防,具体工作,就是把黄河弄回老河道里去。这可是大工程:要征发劳役、粮食,仅役徒就15万人,还有2万士兵帮忙。
  17万人,要吃、要喝、要住,元朝税制是出名的烂泥,根本没钱。
  脱欢铁木儿想解决经费问题,方法是改行钞制。黄河工程动工当年发“中统交钞”,说白了就是以新钞兑老钞,以少兑多,同时铸“至正之宝”铜币。铜币第三次出现在元朝历史,不过脱欢铁木儿实在不该同时印一堆中统交钞,两种货币同时流行,铜钱会被人们放到橱子里,留下一堆没用的废纸。而且“中统交钞”的发行量实在难以恭维,这里没有列出印钞数量,因为各种史料出入实在太大,不过物价上涨的记录却比较一致:总的来说,1351~1355年大都粮食价格上涨应该没超过1000倍。

  役徒大概根本吃不饱,于是工地上开始流传一句话“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1353年,有人在河道中挖出一个独目石人(是不是有人自己埋进去的,无从可考)。借此机会,张士诚、刘福通、徐寿辉一干人在工地上拉起了红巾军,挑动黄河天下反!
  卖命修河就弄了一堆破票子,回家照样会饿死,造反,没准更有前途。
  很快,张士诚占江浙,此地钱粮收入占朝廷的40%;刘福通占河南,此地占朝廷钱粮收入占朝廷20%……,元朝已经岌岌可危
  此时,中统交钞只能在都城大都附近流通,货币抢劫能力已经很有限。大都百姓不是白痴,很快,都城民间罢纸钞,开始以货易货,实物货币再次出现在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1357年大都再设便民库,换发昏钞,竟然没有人光临,元朝彻底崩溃了。
  1367年朱元璋称帝,1368年脱欢铁木儿逃奔上都(今和林),元亡。1388年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被自己的手下干掉,元朝残余势力被剿灭,明帝国统一中国。

日期:2009-10-26 13:46:47

  敬业的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年)原名朱重八,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
  虽然中国历史课本上记述了无数次农民起义,但是朱元璋是唯一成功的一次。其余朝代兴衰,都不是农民领袖建立的,出身最差的是刘邦,好歹还是个派出所长(里长),唯有朱重八完成了从农民到皇帝的光辉历程(虽然很多农民军的头儿自行称帝,充其量也就统治个把乡镇)。也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和他的明朝帝王施政颇显费解,纵观明朝十六帝,276年,离谱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1368年称帝后,朱元璋一直在奋斗。
  大概元代官吏让朱重八受了太多的罪,朱元璋从骨子里不信任官吏。朱元璋的目标很简单,把所有的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撤中书省;洪武十年撤胡惟庸左丞相职务,丞相由三人共任;洪武十三年杀胡惟庸;洪武十五年撤御史台,同年设大内锦衣卫。以上过程,通俗的讲,就是朱元璋撤销了国务院总理、中央纪委,设立特务机构。
  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开端。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奸相,比如唐朝的李林莆、杨国忠,宋朝的史弥远、贾似道,这些人确实都坏的掉渣。
  这些坏人再坏,然后加到一起开方,也比不上特务制度坏。

  即使是奸臣掌握朝政,也必须在既定框架之内操作,特务就未必了,完全是乱来。特务不一样,特务没有制度,更没有公开透明的规则,完全依靠个人好恶决定政治人物命运,完全毁坏了政治游戏规则。
  其后朱氏子孙又创造性的发展了东厂、西厂,更离谱的是,包括锦衣卫在内的特务是宦官。倒不是说宦官一定是坏人,由于职业特殊,宦官一般都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在互相倾轧的环境里生活,一旦有了权力,他们肯定以宦官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虽然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几位名垂青史的宦官,但几乎全部是犯官子弟受宫刑,而且史书往往压根不提他们是宦官,比如,郑和。

  我们曾提到管理学的一个真理:有多大权力并不决定于官职,而是决定于是否靠近权力中心,于是在明朝我们见到了王振、刘谨和魏忠贤。
  不过,在朱元璋时代,这个问题暂时还不存在,因为朱元璋实在是一个敬业的皇帝。据说他“四鼓而兴,未明视朝”、“晡时听政”,就是说每天5、6点起床,劳累一天,最后11、12点多睡觉,而且绝无假期。也难怪,这么辛苦打下来的基业,所有权很明晰,国家是朱家的,他不好好干谁好好干。
  人民也捞到一些实惠,起码是汉族人当皇帝,不用当下等人了。而且,战乱消失后,留下了一批无主土地,朱元璋实行屯田制,籍此稳定农民生活,消灭流民。在施政过程中,朱元璋对商业的支持是封建王朝中罕见的,商人三十税一,他主持的《大明律》也没有歧视商人。
  不过在货币问题上,朱元璋非常不合格,不合格的原因不是因为朱元璋想借此抢劫,而是他过于自信。
  1374年,朱元璋开始颁行“洪武通宝”,也就是铜钱。铸造铜币很麻烦,而且当时北元跟各路土匪还很猖獗,以铜币为前线发饷,军饷经常在路上被黑(鼓造甚劳),必须有新的币制。此时,金银产量已经可以应对货币需要了,重金属至此登上历史舞台。
  一年后,朱元璋就开始以银为本位币,不过代表银的是钞制,即“大明宝钞”。朱元璋的“大明宝钞”实在是不怎么样,元朝中统钞好歹还有点金银做准备,朱元璋是一点都没有。

  估计朱元璋太自信了,天下都是我的,什么事我说了都算,纸钞说多少就是多少,以皇位担保,还怕花不出去?
  朱元璋数学计算能力显然不强,他赏赐的太多了,1390年朱元璋69次封赏臣下,有数据记录的是8000万贯,加上没记载的,有人估计总数是9500万贯,而当年朝廷收入折合大明宝钞仅为2000万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