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29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首推《金瓶梅》的原因,并非因为这是第一本世情小说。

  从《金瓶梅》开始,中国小说才开始书写平凡的家庭,以普通人作为描写对象。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开始美丑并举,《金瓶梅》告诉人们:人从来就不是圣贤,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都要吃饭、娶老婆。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人其实是一个崇高与滑稽、伟大与卑鄙的结合,在这里中国小说才突破了“大团圆”的结局,开始描写活生生的人。而明代其他名著,孙悟空变成了斗战胜佛,梁山泊水军变成了官差,三国中最弱小的蜀国居然变成了正统。

  《金瓶梅》对人物栩栩如生的描绘,对世情精细入微的判断,对故事情节的网状叙述而又浑然一体的描绘,中国古典文学无人望其项背,其中当然也包括清朝的《红楼梦》。红学中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金瓶梅》。
  还有一个原因,与明朝其他三大名著比,只有《金瓶梅》是独撰,作者兰陵笑笑生,其他是词话汇总。也就是说其他三大名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金瓶梅》是一个人写出来的。《金瓶梅》著者不详,至于作者是谁,其实真的并不重要,这位作者对于历史来说,所以重要是因为留下了《金瓶梅》,已知《金瓶梅》,无论作者是谁,又有什么分别。

  至于《西游记》,据说写作分为两个阶段,1550年前后形成前10回(中间有3回描写玄奘出世),约在20年后才形成了后80回。100回中,前7回创造了一个英雄形象——孙悟空。
  对孙悟空来说,天宫是可以闹的,佛祖如来不过是个骗子,神圣与权威都可以踩在脚下。不过作者也清楚告诉我们:这种猴子是稀有品种,因为它是石头逢里蹦出来的,人间不可能存在。
  随着时间蹉跎,《西游记》作者可能对世界产生了不同的感想,也许是人生被世俗所钳制,后来的孙悟空才跟之前判若云泥。然而,已经无所谓了,又有几个人记得“斗战胜佛”,人们只记得“齐天大圣”。
  悟空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时间随着书页翻动在瞬乎间流逝,我们在此岸阅读,彼岸的故事却早已湮没久远,而我们永远栖身在此岸之上。
  西游之后无西游,难道这是宿命?


日期:2009-10-30 09:40:32

  少数民族很实在
  1662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南明亡。
  后金时代(1616~1644年)满人以银锭为货币,在《清太宗实录》里没有纸钞或者铜钱记录。清兵入关前期也未铸币,从文物及当时的小说来看,应该是银钱并用:大数用银子、小数用钱。清朝历史中,只有福临在入关之初仿明制发行了一次纸钞,称“贯钞”,据说发行了10多万贯,但现在已经没有样币存世。
  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爱新觉罗•福临整顿白银流通,禁止使用杂银(成色很低)和假银(银、锡、铅合金,色泽不如银锭,但很难分辨)。朝廷管理白银,也只是在收税时重铸,也就是铸造成现在所说的“大元宝”,大概纯度在93%上下,民间交易对纯度要求不是很高,一般按重量秤量。
  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1年)玄烨下令放开海禁,从此大清国一直维持海外贸易入超,沿海城市市面上很容易见到外国银元。外国银元以墨西哥所铸西班牙银元为主,称“本洋”(银元周边有麦穗纹,民间也称为“花边钱”)。外国货币流入使中国有了新的货币单位,如块、圆、元的由来就是为此。

  本来,清代鸦片战争前白银流入给了王朝一个改造货币的好机会,可以借机统一货币发行权。可惜,估计清王朝是被明朝银纸钞经历吓坏了,整个朝代都没铸币,白银也始终是秤量计重。少数民族比较实在,顺治朝福临所铸铜钱越来越沉:1644年为1钱,1664年改1.2钱,1672年改1.25钱,1674年改1.4钱。康熙年间,玄烨命令户部回收旧钱,缴纳税负可以用前代不足值铜币,但收回的货币全被重铸成1.4钱的新铜币。

  这种重的离谱的铸钱,在雍正年间终于惹出了麻烦。
  麻烦是把所有王朝的铸币弊端翻转——“钱贵银贱”。人们手里的钱值钱了,这是好事。
  凡事要辩证的看,好事有的时候能变成坏事。
  农民手中基本都是制钱,比银子贵点,却犯不上换银子。雍正初年(公元1722年),1两纹银理论上应该能换1000枚制钱,实际上只能换500枚左右。
  事实说明,智慧是无穷尽的。
  钱贵,就在税收时收制钱,而且是按理论价格计算,然后在到市场上把钱换成白银,最后交给胤禛的,是白银。
  结论:官吏可以从中获利1倍,税收加重了1倍。中间没有任何贪渎违法,银钱比价是规定的,收制钱也没错;把制钱卖了,换成银子,也不算贪污。

  很高兴。
  胤禛已看出了这个弊端,把1文钱的重量改为1.2钱,到了乾隆朝弘历干脆就用铅铜各半。不过,康乾年间中国对外贸易都是入超,银价不断下跌,铜价不断上升,即使铜铅各半,乾隆朝也总是银贱钱贵。
  平心而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把货币作为掠夺手段的王朝,也是税负最轻的一个王朝,币值乃至财政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平定三藩后,这位异族皇帝拿出了自己的魄力,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永不加赋”。
  不过,还应该加上前半句“滋生人丁”,合起来就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1713年起出生的人,不用再缴人头税。除此之外,玄烨在三年内轮流对减免各省税负,命令地方官府赎回战乱中被掠为奴隶的汉人。

日期:2009-10-30 20:47:59

  康乾功罪
  清朝入主中原之前,皇权削弱,中国文化再次兴盛,黄宗羲与顾炎武横空出世,在他们手中宋明理学、心学又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兴盛,可惜也是最后一次。
  黄宗羲属于王守仁嫡传浙东学派,所著《明夷待访录》并非抨击清朝,而是从秦嬴政骂起,“君者,荼毒天下之肝脑,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天下,有治法然后有治人”。他对君主专制的否定前无古人,个人之私最终会谋天下之利,君主之私最终会私天下:“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梁启超曾尊他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之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秘密刊印《明夷待访录》,希望籍此“倡民权、经世之务”,遗憾的是心学一脉到了他这里就算灭门了。
  在顾炎武手中理学也发展到巅峰,《日知录》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先知后行”,格物致知不是去空泛注解五经六艺。借用梁启超的诠释,并用白话复述一下:宋明理学所谓“明心见性”都是胡扯,把“明心见性”做到过日子的小事中,街头小混混也可以“明心见性”,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