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48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1820年,美国运河热兴起,第二银行最喜欢的业务,就是直接贷款给股票炒家。由此,纽约证券市场迎来了第二波牛市,各种运河公司的股票被吹成玄色玫瑰,在货币扩张支撑下证券市场迅速上涨。
  1832年,第二银行行长比德尔信心十足,在特许到期前4年,提前向国会申请延长期限美元特许权,满以为能获批。
  当时的总统,是大名鼎鼎的托马斯•杰克逊。

  估计比德尔没研究过杰克逊个人简历,杰克逊一生始终欠银行债务,美国的银行又没什么政治觉悟,对总统欠债进行了强力追讨,直到他临终也没还清。可以说,杰克逊一生都为银行债务而郁闷。因此,他对银行非常有成见,在他管辖下弄家中央银行出来,基本没有可能。
  结果是,杰克逊断然否决了国会提议,并做出了一个决定:联邦资金立刻撤出第二银行,对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第二银行命不久矣。
  第二银行的对应手段是立刻收缩货币信贷,希望籍此减缩银行信用,进而造金融市场紧张气氛。得到明确信号的州立银行并不配合,何况第二银行始终就是它们的眼中钉。第二银行的反击也没有吓倒杰克逊,4年后,特许命令到期,他坚决关闭了第二银行。
  1836年3月,美国第二银行关门大吉。此后几十年,美国都没有成立中央银行。
  然而,货币收缩一旦发生就会产生惯性,鉴于第二银行在货币市场的统治地位,其停业使得货币市场真正开始紧缩,到1837年3月股灾前贷款利率上升到2~3%/月。

  对证券市场来说,这些事件没有一个是好消息,高额利率对证券市场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1837年3月,纽约市场迅速下跌,到1837年5月,美国各州立银行再次停止兑付铸币。
  杰克逊这么干,肯定是不对的。
  如果第二银行存在,甚至杰克逊不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后果都不可能这么严重。
  在某种程度上,第二银行制度设计存在合理性,虽然第二银行也定期搞清洗,但正是这种威慑力使州立银行在放贷时有所顾忌,信贷不会无截至扩张。杰克逊向市场发出信号,第二银行块完蛋了,威胁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前期银行过度扩张,实体经济已经不能支撑如此庞大的银行券市场,骤然紧缩的货币市场,其他银行同样难以承受,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第二银行骤然关门大吉,货币市场骤然紧缩,经济萧条几乎成为必然。1836年11月棉花价格是15美元/公斤,到1842年就剩下6美分了,美国经历了第一次历史上的大萧条。
  杰克逊逝世于1826年美国独立日,在他那篇传世的墓志铭中,杰克逊得意的写下了一句话:“I killed the bank!”(我杀死了银行)。


日期:2009-12-09 09:24:48

  总统与校长
  美国总统不但有“银行杀手”,还有是弗吉尼亚大学创始人,名字跟杰斐逊相似,是托马斯•杰克逊。
  “在一个文明的国家,指望在无知中获得自由,过去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有”。
  ——托马斯•杰克逊
  这位总统亲撰自己的墓志铭中,没有提到他曾经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他给自己定义的身份是《独立宣言》起草者、弗吉尼亚宗教自由起草者、弗吉尼亚大学创始人。
  总统很重要,跟以上三项相比,总统不重要。

  杰克逊坟墓的对面,是美丽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他将永远静静的守护着这片校园。
  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已经毋庸讳言,但是你觉得教育比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更重要吗。
  某位美国总统始终这么认为,这个人,是林肯。
  1865年7月2日,南北战争如火如荼。这一天,林肯在跟一群议员在辩论,议题是“政府必须以赠与的方式无偿支持教育”。当天,林肯在国会获得多数支持,并签署了《莫里尔法案》:各州入选联邦议员的门槛提高,每入选一名联邦议员就要赠与学校3万英亩土地。
  在美国的移民文化中,有一个理念,至今我们仍然经常可以在美国历任总统的演讲中听到:
  我们需要的,下一代人应该比我们过的更好。

  教育,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手段,教育使得你具有更高的起点,建立了一个流动性的社会阶层,阶层从此不再是不可跨越的。在这种跨越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会富强起来,因为没有人拿棍子逼着你念书写字,奋斗的源泉是源自内心的超越。
  教育不是产业,如果把教育当作产业,甚至当作一个官僚机构来把持,那这个民族的文化必将伤痕累累,最终也不可能承载人类赋予教育的使命。
  今天,美国教育体系仍旧带着林肯时代的烙印,平均下来,每个州预算的10%、财政总财富的40%都在教育界,虽然现在美国教育体系已经是私立学校为主。
  大国崛起,不仅仅是疆域辽阔
  如果公民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如何成为大国?如果公民不能把优秀的民族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的国家,又如何成为大国?乳虎啸谷、奇花初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若没有任何激情,面对耗干几代人积蓄的高房价,又如何能成为泱泱大国?

日期:2009-12-10 14:02:58

  摩登时代
  1836年的萧条一直持续到1850年,此前,繁荣的种子已经开始种下,只是没有开花结果。1836~1862年对美国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这个阶段的积累,美国不可能再次繁荣,更不可能搞出世界金融危机来。
  回溯到1787年《联邦宪法》,《宪法》中有条规定:“为促进科学和使用技艺的普及,应给与发明家和作家的著作一定期限的专利保障”;
  1790年国会颁布《专利法》;
  1802年国会批准成立专利管理局……
  这些制度的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发明人对发明成果享有独占收益。不过,很讽刺,专利的本来含义是欧洲封建王室、领主对某个地域的特许贸易权。

  正是专利制度,激发了美国人发财的梦想,只要能创造出比别人更先进的技术,就能发财。专利法本身并不重要,专利法带来的利益驱动才是本质,在未来部分,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是新生专利决定了美国的下一步走向,或者说,这才是美国繁荣的根基。
  不过,作为一种跨时代的技术,电报却不是《专利法》催生的。
  电报诞生基本靠天才,天才就是莫尔斯。
  莫尔却不值得年轻人模仿,更不是一个敬业的人。莫尔是画师,本职工作是站在大街上替行人画像,没事的时候喜欢摆弄电流试验。毕竟只是业余选手,莫尔只能把一些没有实际用途的发明联合起来,唯一的原创是创造了实用的发报代码体系,而且在他申请专利后4年都无人问津。
  这个无人问津的代码,改变了世界。
  不过,仍旧可以说,莫尔发明电报,纯属巧合。
  但是,爱迪生,却是美国的必然。
  爱迪生发明电能,可能也是偶然的,但电能率先出现在美国则是必然的。如果电灯是偶然,那原子丨弹丨,乃至互联网,不会都是偶然……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