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要以货币向朝廷纳贡,理论上应该铸八铢钱,这样朝廷的收入比较实惠。可是,朝廷收到的却是荚钱,摆明是忽悠吕后。纳贡荚钱会降低朝廷收入,降低官员工资,最可气的是,朝廷八铢钱经常被人被重铸,荚钱仍然充斥市坊。吴王刘濞就声称“寡人金钱在天下者,有当赐者,寡人且往遗之”。
问题是,这个时候,诸侯在国内连军队都可以操练,不准私铸货币?说给自己听听好了。你颁你的令,我铸我的钱。
又四年,吕后不得不自己铸“荚钱”,承认了现实。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但他不是当时唯一的候选人。刘恒想昔日重来,规定任何人(含诸侯)私铸三铢钱都要到都城受罚,全国统一由他铸四铢钱。吕后禁铸私钱,但吕后比诸侯更有实力,看在吕后更猛的份上,诸位王子尚且阳奉阴违,刘恒的命令就只能激起反抗,大家刚把你捧上去,你就想玩阴的,门都没有。
诸侯照样铸币,刘恒照样没法。
前157年,刘恒驾崩,其子刘启(汉景帝)即位,刘启是个很有理想的人,他想继续老爹的遗志,加强中央政权。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晁错上书《削藩策》,建议景帝用军队讨伐私铸货币的诸王,尤其是自称很有钱的刘濞。
第一个扯旗的也是刘濞,不过他想清的不是晁错,而是取而代之。果然,刘启杀了晁错后刘濞不但没有停止军事行动,而且公然宣称“朕已称孤”。诸王当然也很不满,于是,开始跟着刘濞起哄,去清君侧(叛乱)。斗争终于超出了铸币之争,也就是所谓的“七王之乱”。七王之乱持续了三个月,这是一场没有正义的战争,无论谁胜谁负最终都会向中央集权演进,斗争双方从争夺铸币权到兵戎相见,目的只有一个:统一手中的权力,使权力不受掣肘。每个人都想:我的地盘,我做主。
不过,这里要提到的是,中国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汉朝币值更替对民间交易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无论是三铢、四铢还是八铢,民间交易始终按实际重量交易,无论面值、无论谁铸的,先拿来秤。私铸与否,损益最终都体现在王室。
日期:2009-10-09 14:03:00
四
白鹿白金归五铢
平定七国之乱,又一个猛人登场了,他的名字叫刘彻,俗称汉武大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刘彻登基后废除了郡国,再也没有势力可以直接挑战集权权威,刘彻从此开始幸福的皇帝生活。很多史籍汉武帝被描述成一个英雄,刘彻确实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不过,他确实太猛了,连年征伐,花销很大,登基后四年不但花光了文、景朝以来40多年的皇室积蓄(藏钱经耗,赋税既竭),而且让一半中国人到战场上把命送掉了(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在专制者眼中,人的性命当然不如他的疆土和皇位重要。
没钱,刘彻又开始在货币上动脑筋了。
首先,刘彻宣布,凡是铜都收归他所有,各地异钱和铜材一律运到京城由他安排用途(上收铜,勿令布)。如果谁敢再私铸,办法也很简单,直接砍头(盗铸金钱,罪皆死),实行肉体消灭。虽然可以私藏铜材,虽然可以偷偷铸币,但风险实在很大,私铸货币确实减少了许多。
然后,他把荚钱定为法定货币,推行三铢钱,把铸币的好处全都搂到自己腰包里了。三铢钱本来就是一种不值钱的“钱”,但刘彻的行为充分说明,没有最不值钱,只有更不值钱。
他又发明了更不值钱的钱“白金币”。
白金是银锡合金,按实物估算面值是实际价值的9倍。皮币就更离谱了,所谓皮币就是一张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值40万钱。
马克思教导我们,如果利润有100%,资本家就会冒上绞架的危险。
朝廷把铜都收起来了,又铸最不值钱的荚币,还砍私铸者的头,大家很消停,毕竟,犯不上为了几个荚钱掉脑袋。不过,白金币与实际价值差9倍,利润达到900%,利益驱动在任何时候都好使,不私铸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由此,富豪盗铸白金币成风,至少刘彻只是没收铜,没有没收银。因为,铜在百姓而银在官家。刘彻来自铸币的收入迅速减少,虽然刑罚很严厉(坐死者数万人),900%的利润率确实太高,大家仍旧前仆后继。终于,刘彻自己也感觉到这种办法行不通,在货币面前,伟大的中国汉武帝终于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开始铸行“五铢钱”。
五铢钱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大突破,专制者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币值,加之刘彻已经垄断了铜的生产及存量,基本上五铢钱在刘彻当政后期能够成为一种稳定的货币。
无论三铢、四铢、五铢,还是白金币、白鹿皮币,在刘彻的脑子里恐怕没有什么价值概念,这些货币实质是试图以国家信用替代商业信用,以世俗权力作为后盾推行货币,目的是从打击异己到揽财。刘彻虽然不用面对诸侯竞争,但他要扩大自身权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疆拓土,被剥夺者范围更广,当然剥夺收益也就更高。
七王之乱历历在目,刘彻对财富怀有深刻的恐惧,作为集权统治者,他绝不会允许有力量挑战权威,全国唯一的富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刘彻大概只有一个想法:货币不过是为自己统治生财的一个工具,至于什么货币理论,首先我不懂,其次就是懂也要先满足自己再说(更造货币以赡用)。不存在竞争的前提下,刘彻不仅要求政令统一,而且要求全国经济为他服务,货币源生于专业化、源于商品流通,这必然会产生竞争,因此也就必定会成为被打击的目标。
盐铁论战
自战国起,盐铁生产就是赚钱的买卖,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不可能自己从地里弄点盐、铁出来,这些东西还是需要买的(非编户齐民所能家作,比卯于市)。嬴政统一中国后将盐、铁商人弄到咸阳附近,好歹算是给了个京城户口,并且没禁止私营。
这一切到了刘彻手里就走样了。
西汉有很多富人,比如齐地的刀间。齐地有个不好的风俗,就是鄙夷奴仆,刀间没有这个习惯,一律收于门下,利用他们制造和贩卖生活必需品——盐。显然刀间属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史记》记载他“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盐商只是先富起来,但铁商就更具挑战性了,因为铁商既然可以铸铁质农具,当然也可以铸钱,而且还可以铸刀枪,象邓通,他居然富裕到“邓通钱亦尽天下”。
刘彻始终觉得自己很穷,主要是刘彻比较猛,摆平匈奴后又出使西域,虽然留下很多传说,但钱确实不够花。刘彻终于想到盐铁生意,他做生意的方法比较特殊:
我做,就不准你再做。
刘彻首先宣布,山海是天地赐给皇帝我的(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盐铁生意只有皇帝才能做。对刘彻来说,铁比盐更重要,因此刘彻允许民间生产盐,但一律卖给他的下属企业,铁则由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最初被刘彻看上的还有酿酒业,后被废止)。刘彻派东郭咸阳、孔仅和桑弘羊主持盐铁专营,提出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实在是没找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刀间、邓通这类盐铁商从此在史书中消失了,换之出现了一批盐铁官,据说刘彻有50个铁官,36个盐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