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很伟大。但他的主要是诠释明王朝的强大,明王朝真的强大吗?
郑和始终相信“天圆地方”,指导哥伦布的却是《世界图志》和地圆说,虽然此时来看非常不靠谱。并非郑和无知,那个时代中国人还没有一点地理学概念,直到叶赫那拉氏才知道原来地球是圆的。
中国古代文化,没有科学的概念。
中国只是在技术方面曾经领先西方,遗憾的是也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三国时代,曹充就用浮力测定了大象重量,但曹充不能对接浮力定律;中国宋代发明了指南针,但不能向电磁学演进。中国古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是提高君子修养,是培养符合专制皇权统治使用的“士”。
所以,我们在最初中物理、化学课本中见不到国人的名字。
无论怎样评价哥伦布,他毕竟是第一个为了商业利益到达新大陆的人,是他给美洲大陆带来了移民者,也给当地土著带来了几乎灭绝的灾难,这段被后世称赞为大发现的历史其实充满了血腥。
西班牙、葡萄牙人被称为强盗,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据说葡萄牙人攻占马六甲时,马六甲曾向明朝皇帝求援,明武宗仅发了一封斥责的谕旨。
结果搞出来一个澳门,搞丢了一个台湾。
发现新航线,欧洲商线和航路从东部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此意大利城市失去了对近东贸易的垄断权,英国伦敦、西班牙塞浦丽亚成为新的商业中心,意大利城市迅速衰落,而取而代之的是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国。
他们是海上至尊,也是第一代雄起的世界霸主。
中国的茶叶、美洲的烟草、可可开始成为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大宗商品,香料、咖啡、白糖等传统产品也丰富起来,国际贸易从此兴盛。美洲白银也开始充斥欧洲,终于引起了“价格革命”,白银和世界市场联为一体给资产阶级兴起创造了条件,在殖民者残酷的掠夺中人类终于即将走出蒙昧时代,迎来现代文明的曙光。
一个必然出现的人,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改变了世界。只不过,历史选择了哥伦布。
日期:2009-10-18 00:34:01
上帝回归1:文艺复兴
16世纪,西欧城市商人已经可以和贵族分庭抗礼了。
道理比较简单,分封骑士是因为骑士效忠于王室,战争时,骑士会上马提枪,替国王玩命。骑士已经被长弓兵修理的很惨,现在更流行雇佣兵。城镇不会替国王玩命,但城镇纳很多赋税,关键时刻还能借钱给王室。
契约体制下,没有贵族无所谓,有钱一样解决问题。欧洲王室比较实在,只要能给钱,并不反对城镇。
城镇和城堡只差一个字,对教会来说却是不一样的。
在市民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教会逐步发现,市民比封建领主更难控制:城堡中,教会只需要面对领主一个人;城市中,教会却要面对众多的市民。
这很麻烦。
因为,教会已经忘记了上帝的教导,比如,教皇开始公开出售教会职位。
14世纪开始,虽然教皇仍然由选举产生,但教皇身边所有职位都明码标价。大英博物馆文物中,有一张当时的官职价格表,类似于现在超市促销的宣传单。仔细看一下,最贵的职务是圣库理财法官和执事,大概要1万英镑,很贵。
教会不仅爱钱,还淫乱。
《圣经》并不反对人结婚,但也没说赞成,教会则明文规定教士不能结婚的。此时的教士对这些禁令置若罔闻,从那个时代的记录来看,教士结婚现象比比皆是,
“他们的罪行大到公开要求废除教士不得结婚的禁令”,路德如是说。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时代曾经是诺亚方舟,上帝的召唤使人类没有在荒淫无耻中彻底堕落。然而,教士们修炼了1000年,却修炼成另外一个罗马贵族。
领主或许能容忍教士堕落,只要你不来我地盘上征税。市民却不允许教会堕落,因为到15世纪,除了犹太人几乎所有的西欧人都是基督徒,罗马教会已经不能承担基督的信众规范。
市场交易模式下,“财产主权”成为个人存活的基础,人成为个体,不再有依附关系。人们逐步发现了新的生活乐趣:观察、描述、思考和研究逐步成了风气,人们开始向往富裕优雅的生活,中世纪的苦行不再受到欢迎。
更令市民难以接受的是,教士虽然自己聚财、淫乱,却对市民要求很严格。他们认为,市民仍旧该苦行,奉养他们这些教士。市民开始从基督教初期文化中寻找板砖,攻击教士,进而使文化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这似乎是人类的习惯,反对当代权威时,拉死人出来说话。当时,市民找到的板砖是“希腊-罗马”文化,直拍神权。
13~16世纪是西欧渐进转型阶段,是一场在西欧持续三百年之久的思想文化运动,世俗文化开始否定“以上帝为核心”的神学,人们开始质疑对上帝的顶礼膜拜。
这场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不过文艺复兴,并非否定上帝,也没有人质疑人类信仰和基督教义,更没有人想把上帝拉下神坛。人们只是开始更多关注世俗化的人,当神圣天国的图景被打破,神从彼岸回到尘世,“自然”被赋予新的意义。在《神曲》中,教士、教会成为攻击对象,人们开始幻想教士也可以被送往地狱,而看守地狱的人往往是市民。
文艺复兴,信仰与服从原来可以割裂,人原来不需要匍匐于脚下。
文艺复兴倡导的精神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自然学科。知识不再来源于权威,而是来自经验。权威如果失去了理性,只能以信仰作为依据,理性如果不能佐以经验,则可能滑向诡辩误区。
科学由此诞生了。
此时,人们经常联想到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公平的讲,初期教会对科学还是持容忍态度的,当时基督教会垄断着知识领域,所有书籍都是通过教会印刷传播的。实际上,哥白尼的日心说居然是教会传播出去的。
教皇跟伽利略是朋友,1626年教皇下令让伽利略写一本书,让他说清楚地心说跟日心说的区别,以供人们讨论,进而认识日心说是错误的。
不过,结果恰恰相反。
1632年,伽利略在教皇支持下完成并出版了不朽名著《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标志着科学诞生,也就是在这本书里,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得到广泛传播。
布鲁诺被绑上火刑架是一个极端案例,因为他弄了两块凸透镜让大家看天体。那个时代光学可不发达,按照常识,凸透镜会颠倒事物的本来面目。两块凸透镜加在一起,结果自然是更不靠谱。即使布鲁诺,宗教裁判所仍给了他当众辩论和忏悔的机会,如果让专制者来处理,一定会直接把人拉到罗马鲜花广场,烧掉。
《蒙娜丽莎》、《罗马帝国衰亡史》、《十日谈》、《马赛曲》、《神曲》、《天体运行论》……
达芬奇、莎士比亚、托马斯、培根、开普勒、布鲁诺……
这些名字将惊艳世界,而这些名字共同的组合则是那个时代的标签。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