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有了他们,人类才有了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化学、西医和近代工业;正是有了他们,人类才有了现代文明。
南海公司创立于1711年,正是“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成立之初,南海公司已经取得了西班牙王室南大西洋领域贸易专营权;1720年,南海公司协助英国王室处理1亿英镑外债,作为补偿南海公司获得了原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和奴隶交易垄断权;之后,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南海公司股票……
这些概念比大盘蓝筹、科技创新、垄断央企毫不逊色,在某种程度上,南海公司甚至是当时英国的中央银行,可是接手王室债务的公司,相当于把中国人民银行上市了!
1720年1月1日伦敦股票指数只有190点,到了7月份突破了750点,半年之内翻了3翻。
推动伦敦市场指数狂飙的,除了南海公司之外,还有一系列皮包公司。它们有的说能造永动机,有的说能改变孩子命运,有的说能从水银中提取银……
用那个时代的报纸描述,这些公司“虽然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反正是为获取绝大利益存在的公司”。
连雷电都能从天上弄到地下,还有什么干不成的?
日期:2009-11-06 09:16:24
恰恰是南海公司想打破这种泡沫,跟那些皮包公司相比,毕竟南海公司还算有理想的。南海公司将这些皮包公司送上了法庭,控方罪名是“未经许可擅自发行股票”。法院判决南海公司胜诉,并由此炮制了《泡沫公司禁止法》。
1720年8月,英国政府宣布禁止104家公司股票交易,跟《人民日报》社论一样,政府禁令还是很管用的,伦敦市场指数应声下跌。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大盘蓝筹股,南海公司股价也经历了惨跌,从8月份的775英镑跌到了12月的117英镑。英国伦敦市场,用了半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一个牛熊转换。
……
此后,很久,南海公司被英格兰银行收购。
很多材料说:南海公司董事会向外吹嘘,致使公司股票狂飙,制造了南海泡沫。
这事,没有。
泡沫过后南海公司依然存在,而且股价很快恢复到面值以上。只是因为《泡沫公司禁止法》的存在,南海泡沫才有了不同的意义:内幕人交易。
《泡沫公司禁止法》出台之前,一些政府高官参与了股票交易,他们清楚即将出台的法案,因此在法案出台前卖光了股票。南海泡沫后,英国政府严厉处理了这些人。
证券市场的灵魂是“公开、公平、公正”,股份制是在人类文明基础上诞生的现代经济制度,至今没有任何一种组织框架能比她显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如果失去了“公开、公平、公正”,非但证券市场,连股份制公司都不可能存在。既然有内幕信息,那投资者就永远无法战胜内幕消息交易者。也正因为如此,内幕消息交易者站在一个不公平的起点与普通投资者竞争。从那个时候起,禁止内部人交易就成为证券市场惯例,因为,这会毁掉股份制的灵魂。
只要有证券市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断变换,而这些故事何尝不是人类的梦想?比讲故事吸引投资更可怕的是不公平竞争,是有人利用权力谋利。
南海泡沫中,普通投资者的损失,远比获益者的收入惨重,其中包括伟大的牛顿先生,也赔了5万英镑。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牛顿
日期:2009-11-08 10:39:09
英格兰银行的攻伐
英格兰银行成立于1694年,是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这个名字在以后的内容中将不断出现,是撼动世界格局的金融霸主。不过,始建时期英格兰银行远没有今天这样举足轻重,更不是当时最牛的银行。
英格兰银行始创期间,英国正跟法国对打,而且已经打了6年,什么时候打完,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
英格兰银行为此诞生,刚刚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就向王室贷款20万英镑支持军事,以期望战胜后的回报。此后的日子,英格兰银行致力于重整王室债务,甚至为王室收拾光荣革命前留下的一堆破烂债务。
然而,英格兰银行并不是当时王室唯一的借款银行,比如东印度公司、剑刃银行等等,它们都可以承担这一职能。虽然同时支撑英国军费,但贷款者之间也是有竞争的。
英格兰银行,首先面对同业竞争。
上面这句话说的不全对,跟东印度公司相比,英格兰银行最多是个小弟弟,说它谨小慎微、战战兢兢,还差不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也是曲折的。
东印度公司率先出招。1707年,东印度公司集中了一批货物,在大不列颠岛本土大量换取英国铸币和英格兰银行银行券,很快他们手中集中了1/3的英国铸币。
英格兰银行对此一无所知。
1707年8月的一天,东印度公司人员突然持30万英镑的银行券向英格兰银行提取铸币。英格兰银行当时就被打懵了,挤兑由此发生。
英格兰银行还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三位股东,分别是英国女王安妮、萨默赛特公爵、纽卡斯公爵。他们明白,只能是东印度公司干的,都是为自己服务,总不能最后就剩东印度公司吧。三位王室成员对英格兰银行提供了自己手头上可以集中的所有铸币,同时,严令东印度公司不得提取这30万英镑铸币。
英格兰银行侥幸过关。
日期:2009-11-08 10:40:33
下一个问题,是王室贷款特许权期限。
王室贷款特许权是有期限的,每一个期限结束前,王室会重新拍卖,竞拍银行付出的代价往往是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向王室提供大量长期贷款。
在特许权市场中,英格兰银行遇到了另一个一个重量级选手,剑刃银行。
如果说英格兰银行是现在的城市商业银行,剑刃银行就是当时的花旗集团。剑刃银行是一家以经营贷款、公众存款、发行银行券为主要业务的土地银行,集中了当时所有最赚钱的金融业务。剑刃银行所有者约翰·布伦特控股的另外一个公司,更有传奇色彩:南海公司。
1711年,剑刃银行在特许权竞争中击败了英格兰银行,很多人都认为,英格兰银行就快关门了。英格兰银行从此沦落为二流银行,股价在伦敦证券市场上一落千里。
如果没有南海泡沫的话,英格兰银行迟早会被剑刃银行兼并,或者在历史长河中自生自灭,没有人会记得它曾经存在。
1720年发生的南海泡沫,剑刃银行资产在短时间内大幅贬值,很快就面临挤兑。英格兰银行以400万英镑的价格从剑刃银行手中收购了南海公司,千万别以为英格兰银行伸出了友谊之手,400万英镑对剑刃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失去南海公司,剑刃就等于失去了王室债务代理权,英格兰银行却恰恰相反。
更不厚道的是,英格兰银行不仅收购南海公司,同时还收集剑刃银行银行券,然后组织人挤兑剑刃银行。在王室要求挽救剑刃银行时,英格兰银行宣称,自己已经支付了400万英镑。
1720年9月,在南海泡沫的高丨潮丨中剑刃银行倒闭。
一剑封喉!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