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36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之后200多年,不断有人复述他的学术思想,其中有个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现在被誉为当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写了本复述约翰•劳思想的书,叫做《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虽然有抄袭嫌疑,却奠定了当代经济学大厦的根基。之所以两本《通论》的命运不同,不过是因为约翰•劳和凯恩斯遇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凯恩斯,比较幸运而已。

  约翰•劳的主要学术观点如下:经济萧条,增加货币供给不会提高物价,反而会增加产出;没有金银,可以发行纸币代替。政府应当设立拥有货币发行权的银行,提供足够的信贷和通货来保证经济繁荣。1919年,熊彼特看完《货币与贸易通论》之后掩卷长叹,“约翰•劳的金融理论足以使他在任何时候都跻身于一流货币经济学家之列”。

  很不幸,约翰•劳生活在十八世纪,更不幸的是,他把法国当作了自己经济理论的试验品。

日期:2009-11-10 10:41:03

  可能是法国王室听说了约翰•劳的理论,可以自己发行钞票,这样花钱比较方便。此时,王室还不敢让约翰•劳放手去干,1716年法国政府只是特许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私人银行,通用银行(Bangue Genarale),并授予通用银行特许货币发行权,纸币可以兑换硬币,也可以用来缴纳赋税。1718年12月4日,通用银行被国有化,更名为皇家银行(Banque Royale),约翰•劳为行长。

  1719年皇家银行开始发行法定纸币,同年约翰•劳组建印度公司(Compagnie des Indes),垄断了法国所有欧洲以外的海外贸易。
  1719年约翰•劳向以5000万里弗尔的价格买下了法国皇家造币厂,同时发行印度公司5万股股票,每股面值1000里。印度公司上市后,股票不断升值,这给了约翰•劳充分的资金来源和信心。
  约翰•劳同意每年向法国王室支付5300万里弗尔,作为代价,法国税收由他来包办,如果法国税收少于5300万里弗尔,由约翰•劳补齐,反之,则归他本人所有。由此,约翰•劳,成为法国真正的包税人,他的方法是裁撤税官、扩大税基,取消皇室贵族免税待遇。
  公平的说,约翰•劳的方法在最初几年确实为法国带来了好处,皇家银行经营良好,缓解了王室财政困境。
  不过,接下来,就不靠谱了。

  在约翰•劳主导下,印度公司在1719年9~12月增发30万股,每股面值5000里弗尔,资金用途是偿还30亿里弗尔法国国债。募股的原因,是印度公司在密西西比购买了很多土地,那里有着丰富的金矿资源,获得募股资金后,印度公司的收益将成倍上升。
  当然,以上内容,纯属忽悠。
  可以这样猜测,约翰•劳的想法是通过皇家银行发行纸币解决财政危机,再通过卖出印度公司股票回购货币,这样流通的货币就不会增多,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这跟现代中央银行并无二致,不过是一个回购国债,一个回购股票。
  问题是,国债和股票,不一样。
  无论如何炒作国债,都不会偏离本金太高,股票,就不行了。印度公司股票被炒作的实在太高了,最后,已经完全是投机。如果泡沫破灭,皇家银行将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回购货币。
  刚才说过,密西西比的故事,是忽悠,印度公司根本没有约翰•劳吹嘘的收益。虽然中央银行国库券收益也没什么实体经济支撑,但利率很低,中央银行可以承受。股票本身就是投机性金融产品,交易市场上的人多为资本利得而非红利,当股票价格不能维持收益时,泡沫会破灭,届时将失去回购货币手段,而流通中的货币足以击垮皇家银行。

  约翰•劳注定是这场游戏的输家。

日期:2009-11-11 09:54:48

  1720年,约翰•劳的事业如日中天,王室宣布由他出任法国财政大臣,这位当年的杀人犯、越狱犯声誉在法国也达到了巅峰。据说一名贵妇人曾为见他一面故意制造马车交通事故,颇类似于今天为了追女孩在大街上用自行车撞人。
  物极,必反。
  传奇没有延续多久,1720年5月印度公司股价就开始下跌,但跌幅远没有传说中的离谱,1721年9月也不过跌回1719年5月的水平,约翰•劳设计的这个体系还是有可能支撑下去的。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皇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是16%,比巴塞尔协议规定整整高一倍,一般情况下,能够保证兑付。
  挤兑,不属于一般情况。
  每当看到这段历史,我都惊讶于约翰•劳的金融天才,计划本来天衣无缝,根本无懈可击,唯一的弱点是选择错了回购工具。关键时刻,王室背判了约翰•劳,并把罪责推托到他身上,金融帝国轰然倒塌。
  约翰•劳的处理方式到也简单:出逃。

  其实,约翰•劳设计的金融体系本身并没有过多错误,如果说错,他确实不应该选择股票作为回购手段,更不应该炒作密西西比泡沫。密西西比泡沫给法国留下的伤痛是无法弥补的,泡沫破灭的时候,财富在瞬间蒸发,纸币面值连续下降。当然,失去约翰•劳的法国王室也再度陷入财政困窘。
  此后80年,法国都没敢再重建银行体系,始终使用铸币。
  贫穷的大革命
  1789年法国三级会议,代表第三级的巴黎市民很激动,他们成立“国民会议”,并接管巴黎市政。
  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
  7月15日,国王路易十六承认治宪会议;

  8月26日,治宪会议公布《人权宣言》:“就权力而言,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且始终如此……”
  这段历史,便是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即使如此伟大的成就,到颁布《人权宣言》为止法国大革命仍然没有过多出现暴力,治宪会议是温和的改革。虽然剥夺了封建领主特权,领主财产权却得到了保证,这对法国各阶层基本上是都能接受的结果。
  没人能够否认后来的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但有一点很重要,革命也要花钱的。
  在巴黎,革命者废除了什一税、盐税等很多重要税种,但与各省的谈判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很多省份仍旧支持国王。1791年,革命政府的“税收/支出”比例是48%。实际情况是,各省不向巴黎革命政府缴纳赋税,而革命者在巴黎又废除了主要税种,可以说革命者根本没有任何正常的财政来源。

  革命者也要吃饭,于是他们把约翰•劳的办法又搬了出来,不过这次纸币改了名字,叫做“指券”。因为约翰•劳曾在他的不朽大作《货币与贸易通论》里指出:“以土地为储备发行货币,无虞”。
  革命者没收了很多教会土地,既然约翰•劳曾经这么指出,问题应该不大。革命者开始以没收的教会土地为储备出售“指券”,卖出一批土地就回收销毁一批指券。
  这个法子不错,如果没有超额增发的话。
  此时,准备捍卫法国王室的欧洲军队已经枕戈以待,为应对严峻的军事形势,革命者不得不超量发行指券,组织军队对抗。
  没钱,谁跟你革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