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44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诚如清末小说、当代电视剧中看到的,盐商是富户,而大部分江浙盐商的银子都放在上海。扬州盐商从上海提现,上海市面银根顿时紧缩,其实这也没什么,找外资银行拆借点就算了。
  外资银行联手不借。
  媒体在这个时候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尤其是《申报》每天都在忽悠,“西国银行存银八九十万,不肯放出”,“银根紧张的压力在中国商人面前成为一种恐慌”。本来可能没什么事,到苏、杭、南京钱庄拆借点不就得了,让媒体一忽悠,市面立刻形势大变。
  媒体、记着被称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他们是正义的使者、邪恶的天敌。
  在金融危急中,这个话最好倒过来说。

  金融危机,最怕忽悠,甚至真相也不能让大家知道。一个人手中不可能有很多钱,但如果所有人都向钱庄或者银行提款,就是花期银行也顶不住。媒体的一个通病,往往喜欢抓眼球,眼球是被抓住了,金融机构也完蛋了。
  后果在意料之中,一批钱庄、洋行破产。还有一个后果,上海、伦敦贸易量下降,1872年约比上年下降10%。
  上海金融市场在惴惴不安中走过了1877年,所幸1878年是个好年景,当年上海海关统计入超达白银7200万两。
  1879年5月,正当茶、丝购销两旺的时候,外资银行再次出手。联合洋行,在汉口、上海等重要城市同时收缩银根,拒不放款,洋行则蓄意将收购时间托后将近一个星期。钱庄和华资商人立刻坐不住了,他们的资金周转期本来就短,拖一个礼拜,想玩死我?
  没错,就是想玩死你。


日期:2009-11-30 12:40:36

  5月,往年上海可以动员的现银大约有300万两左右,1879年的5月就剩下60万两了,其他被洋行、外资银行扣住不放。市场拆息上涨了60%,这又是足以让钱庄吐血的数字,问题是就是这个数你还拆不来。
  结果显而易见,当年茶价被压低了40%,顺带倒了一批钱庄,没有找到这个时代钱庄倒闭数字的记录,但《申报》记载“但见旧字号之收束,未见新字号之开张”、“倒闭之店铺日又所闻”。
  1882年,外资行又斗倒了上海滩银钱领袖胡光墉,从此上海的金融业的权柄就操于外资之手了。
  好,现在胡光墉登场!
  胡光墉,字雪岩,即台湾作家高阳先生笔下的“红顶商人”。
  光墉一生,光荣无限,短短几十年,由一个钱庄的伙计成为以阜康钱庄掌柜,领二品衔,赏传黄马褂、紫禁城骑马行走。但光墉的结局是悲惨的,所创阜康钱庄倒闭,个人被抄家,他悲剧性的结局折射了传统银钱业的必然衰亡的悲惨命运。
  胡光墉的发迹虽然很离奇,甚至有人说“从商必读胡雪岩”,不过说白了也就一句话:把自己一部分利益让给官府,为了谋得更多的利益。胡光墉首先把自己的利益让渡给挚友王友龄(据说是借公款给王友龄,当时光墉还是小字号),王友龄后来官场发迹,将官银存放在所开的“阜康”钱庄,胡光墉以此倒买倒卖。

  太平天国是胡光墉真正发达的起点,靠王友龄的关系,他干着钱庄,兼职“办粮械”、“综理槽运”,本质是靠朝廷的银子做生意,不过他眼光独到能看准商机,着实挣了一票。
  1862年,王友龄兵败自缢杭州,胡光墉便瞄准了左宗棠。
  此时,左宗棠任浙江巡抚,但左巡抚很穷,据说到任时已经好久揭不开锅了。胡光墉替左相爷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漕运的粮食倒腾给了左巡抚,自己又在上海填漕运的馅。
  胡光墉的报效并不是没有代价的,靠着左巡抚,很快他又在浙江官场左右逢源,再次掌控浙江财政绝大部分资金,这就是他结交左巡抚的最终目的:靠着财政资金和自己超凡的商业头脑,在乱世谋更多的钱。
  1867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到任后面他很烦,因为沙俄不断侵蚀中国领土。

  没错,要反抗。问题是,反抗外敌也要银子的。
  左宗棠的决心很大,一定要跟沙俄死磕,据说他西征之前为自己做了一副棺材,抬棺出征,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不过,在做棺材前他还干了一件事,向胡光墉借钱,。
  1880年,胡光墉以“阜康””钱庄的名义先后6次从渣打银行拆解,本息合计187万两白银给左宗棠,左宗棠很满意,却坑了胡光墉。
  如果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绩来看,这笔生意是很值得的,风险也不大。毕竟左宗棠已经调任陕甘总督,又是为民族大义。这么多年交情,胡光墉银子倒腾不开的时候,相信左相爷一定会帮一把。
  何况对胡光墉来说,187万两实在也不是个大数,如果在平时的话。

  1881年,胡光墉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中年人,想垄断上海滩的生丝生意。
  1881年5、6月间,胡光墉开始囤积生丝,他毕竟是个老式商人,对国际市场不够了解。1883年,胡光墉手里大概有1.4万包生丝,大概市面上每包生丝价格在450两上下。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同年意大利生丝丰收,价格合算成银两也就360两/包,英国商人已经改道意大利收购生丝。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上海,因为有电报了。
  10月,生丝价格跌到380两/包左右;11月,跌至370两。
  此时,胡光墉被黑了。
  因为,左宗棠在官场不是无敌的。同僚攻击左宗棠,当然要从他身边的虾兵蟹将入手,废了胡光墉也就废了左宗棠财路。攻击左宗棠,必先攻击胡光墉。胡光墉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盛宣怀,也是李鸿章的出纳。

  胡光墉VS盛宣怀=左宗棠VS李鸿章。
  盛宣怀做出了一个聪明的决定,忽悠渣打银行向胡光墉提取现银。胡光墉却做出了一个很愚蠢的决定:阜康钱庄维持声誉,兑付存款。
  渣打提银后,最初来阜康挤兑的人,应该是盛宣怀安排的。问题是胡光墉现在确实没有存银了,一旦周转不灵,那些平时看着很木讷人蜂拥而至。11月下旬,胡光墉被迫将生丝出手,价格是372两,亏了。
  更可怕的是,亏的时候正好挤兑,被挤兑的机构,叫做阜康钱庄。
  1883年12月,胡光墉被抄家。
  其实没什么,不过是一个钱庄倒闭罢了。

  刚刚在租界兴起的媒体又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毕竟报纸办在租界里,衙门没有权力跑到租界里抓人,上海报界开始风传本地存银不足100万两,“恐慌不可言装”。
  外资银行开始撤资,最不应该的就是山西票号,跟着起哄,收回对钱庄放款。
  继胡光墉之后,徐润、刘云记、金蕴青相继坏事,这些钱庄的地位,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上海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本地银钱业遭到致命打击,1883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年底就剩下10家了。
  数十年经营,数十年基业,数十年人才,毁于一旦。
  纵观胡光墉的发家史,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钱庄、票号打理官银,可以借官银做自己生意,这本没有什么错误,谁能说现在银行弄到一笔财政存款就不道德。可惜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金融——钱庄和票号太依附于官府或者说官员个人了,而清朝政权、官员仕途起伏是很平常的。
  这,注定了光墉一生大起大落。


日期:2009-12-01 09:14:32

  中国第一代股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