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53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2-25 11:55:37

  国家战略的臆想
  回顾美国崛起之路,我们试图勾勒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美国好像从来就没有国家发展战略。
  美国没有制定所谓的十年发展规划,克林顿也没有制定伟大的信息产业纲领。因为,从移民时代开始,美国公民的思想就为利益驱使,没有纲领性文件,但每一个人又遵循同样的行为准则。
  准则很简单: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以合理的方式赚钱、赚大钱、赚更多的钱。

  或许没有人专门为他们设计,但他们确实朝着这个途径在走下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涌现了一批“大王”:牛肉大王、粮食大王……,各行业都有大王。他们是那个时代美国的中坚,但他们也终结了自由竞争时代,在残酷的商战中成长起来的垄断企业,今天它们被叫做托拉斯。
  竞争必然有失败和胜利,也就必然有兼并重组,产业趋向垄断就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必然产生托拉斯。托拉斯被肢解,自然也就成了金融控股集团,产业资金转向更高端的汽车、电子,当这些再度称为夕阳行业,他们便转向了生物、核工业,跟着就是20世纪末的网络和虚拟经济……
  其中的关键,是创新。
  产业代表着利益格局,当主导产业形成,利益格局也就给定了。不仅美国人,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要分割利益,不能说不可能,至少相当难。
  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能引领世界发展,民主国家希望,专制国家也希望。引领世界发展,仅有理想是不够的,甚至发愤图强也不够。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美国人民也不懒惰、愚蠢、懦弱。街边小贩也很勤劳、对付城管也很勇敢、讨价还价更是智慧,但是,他还是一个街边小摊贩。靠这些,永远成不了富人,更不可能走进产业高端。
  从底层走到最高端,仅靠勤劳、勇敢、智慧,没有可能。
  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

  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理念,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时,旧有利益格局就会被打破,而创新者,就会成为高端。
  这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
  保证创新的,是制度和文化;而引领创新的,是金融。
  一百多年美国的产业创新中,金融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钱,世界资本在美国从一个产业转向另外一个产业,而在经济分工中,美国始终掌握着产业中最核心的创新。当一个夕阳产业落后于时代,核心技术被别的国家掌握时,新的技术便会出现,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有独立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可能赚更多的钱。其他国家始终被压制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包括欧洲,也包括日本和中国,只不过,我们更低。

  拆分标准石油公司又能如何,拆分微软又能如何,美国始终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创新能力,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前10位,8所是美国院校,其余两所则是大学的滥觞,牛津和剑桥。美国手中也始终掌握着世界最强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每日梦想着寻找更高的报酬,通过金融市场,一个个泡沫被吹出来,铁路、电器、汽车、生化、互联网,在泡沫中这些技术的赚钱前景被看成七彩玄幻,但最终在金融市场的引导下变为现实。

  美国不用站在潮流前方,因为潮流本就是他们发动的。
  大概还不能称呼这个逻辑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政策规定这些,这些是每一个人的行为理念。美国政府做的最多的事情,不是试图引导产业资本,而是放任自流,给创新以空间。即使存在金融危机,1929年那样的风暴也未能击溃这位世界经济新秀。因为,这种文化给予了人类一个公平的起点,如果经济体制的遴选过程公平,优秀人才胜出就是必然。
  所以,美国有了金融创新,有了电气化,有了互联网,当然,也有了金融危机。
  金融支持创新,创新引领美国,而美国则引领了世界。
  当然,也有其他途径能过上好日子,比如,抢劫。
  在中古时代,西班牙可以抢劫美洲大陆;在现代,当权者可以抢劫自己的人民。对国家战略而言,能出门抢劫别的国家也算一条路,抢劫自己人却绝对不可能造就世界强国,因为,被剥夺者不可能比剥夺者更强势,因而也就只能是恶性循环。
  对国民的掠夺,虽然有暴力支撑,但未必体现为暴力。现有制度框架本身就具备掠夺性,只有进入体制内机构才有掠夺的可能,当掠夺已经成为习惯,这种制度就很难打破自身循环。当然,这种所谓的高端只能维持国内极少数人过上富足生活,因为,没有创新,国民财富总数是一定的。

  当然,创新,肯定难以为继。
  创新必然会分割利益格局,而现行制度框架的本质,就是不允许这样做。技术创新,靠的是利益激励;制度创新,同样也需要利益激励。然而,制度创新要远比技术创新艰难。在一个给定的利益格局下,需要变革利益结构的人恰恰不可能去变更现行制度。而对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人,即使有很强的能力,改变制度的成本肯定高于跻身于现行制度的成本。
  所以,有人说,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就只能去适应。
日期:2009-12-25 12:00:34

  世界是乱的
  (两次世界大战)
  一
  德国的前世今生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们始终没有提到德国。实际上,一战前德意志才刚刚形成。大家可能还记得法国卡洛林王朝,当卡洛林王朝跟北欧海盗死磕的时候,东部5个大封建领主趁机解雇了法兰克国王,11~18世纪现在的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腹地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5位封建领主的后裔世代互不服气,国王又忙于跟教皇叫板,帝国境内的封建领主兼任地方主教,指望他们听国王指挥,根本不可能。18世纪末期,拿破仑武力威逼下神圣罗马帝国112个小邦被逼签订《帝国代表团会议主决议》,为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德意志联邦”,拿破仑灭亡后这个联邦依然存在。实际上是拿破仑帮助这些小邦彻底脱离教皇控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一个国家。
  不过,德意志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在这些小邦中,有一个普鲁士公国,领主住在柏林,拿破仑让普鲁士丢失了一半以上的领地和人口。在超强外部压力下,普鲁士出现了忧患意识,人们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拯救民族命运?
  领主威廉给出了一个答案:教育。
  1820年普鲁士通过《教育法草案》,从此对普鲁士公民来说,上学跟当兵一样,是必须履行的义务。1870年普鲁士的小学教育普及率达到97%,这绝对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
  “必须以精神的力量弥补躯体的损失,正是因为穷才要办教育,我没听说那个国家因为办教育亡国了”
  凭借优秀的人力资本,普鲁士的科技实力很快就让欧洲刮目:普鲁士诞生了人类第一个科学实验室、第一本科技刊物、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个研究所;同时,弱小的领主给社会科学提供了宽松的研究环境,也诞生了包括卡尔·马克思、黑格尔和费希特在内的社会科学顶级大师。
  1834年,“德意志商业和手工业联合会”成立,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北部联邦,取消了互相之间的关税,以奥地利为首的南部联邦为了对抗日渐强大的普鲁士则拒绝加入。1835年北部联邦第一条铁路开通,虽然只有6.1公里,而且以马作动力,但是关税同盟给了这个民族强大的经济动力,1839年关税同盟境内铁路总长度已经超过法国,统一的德意志即将出现在欧洲大陆。
  如果说铁路是德意志的血脉,血管里流淌的则是德国银行的资金。
  关税同盟成立之前联邦境内大概有70多种货币,贸易的发展急切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修筑铁路增强了这种需要,1837年7月联合会成员达成协议,以现有普鲁士塔为基础,建立了“科隆马克制”,1马克等于14普鲁士塔。

  即将统一的普鲁士联邦此时热衷于兴建大银行,德意志银行由此诞生。
  德意志银行德创始人是西门子电器的核心人物维纳尔·西门子、冯·西门子两兄弟,对两位创始者而言,当然西门子公司更重要,所以初建时期的德意志银行主要支持工业,这也是银行工业信贷的开端。也正是这个原因,现代德国银行最终成长为全能银行,因为德意志银行还兼职承销西门子公司股票。
  1865年,奥地利再也没有能力对抗关税同盟,只有申请加入。
  普鲁士联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们以对待外国人的方式处理申请。同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战场上打败了奥地利,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奥地利等从联邦踢出了出去。可能俾斯麦是怕一个版图过于大的德国会使欧洲列强不满,甚至会对他动武,但从此之后奥地利再也没有并入德国版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