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金融》
第54节

作者: 天圆地方的困惑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9-12-28 16:53:15

  一战背后
  俾斯麦显然感到了普鲁士人的这些想法,他后半生几乎全部用于连横合纵欧洲列强。俾斯麦的外交之手,为德国赢得了普法战争后的20年和平空间,也正是这20年造就了德国的强盛。
  “德意志民族经过漫长的分裂之后终于统一,德意志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致力于和平与公正,对于诉诸武力的政治,我想不能用简单的决斗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欠乎妥当”。
  然而,此时的德国仍是一个专制帝国,即使俾斯麦本人也是容克贵族出身,他不可能改变整个贵族的罗马帝国梦想。当开明专制失去了地缘竞争,必然走向绝对专制,1890年俾斯麦被王室解雇。
  为对抗新兴的德国,衰弱的法国不得不与英国、俄国走到一起组成协约国;出于民族认同感,更出于改变现有世界利益格局的需要,原本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家又站到一个战壕:德国、奥匈帝国(现奥地利、匈牙利地域)和意大利(后改投同盟国)组成了同盟国。
  我们不想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虽然经济范畴仍是其中之一,但这足以另写一本书了。无论战争的诱因是什么,一次世界大战其实是早晚的事情:德国崛起挑战了英国欧洲霸权地位,而德国在欧洲之外没有什么殖民地,后起之秀当然不甘落后,开战在所难免。
  更可笑的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协约国、同盟国都认为自己有绝对优势,几乎所有的欧洲人都认为战争很快会结束。
  但是,胜利者,只能有一个。
  各国都是根据这个判断制定作战方案,国家也按这个方式动员资金,没人想到这场战争会持续5年,顺带搞掉了几百万条人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和德国的战争,法国早被德国折腾的有气无力,奥匈帝国几乎没打过一场象样的战役。可以很负责地说,这是英德两国的金融实力之战,战争最后耗尽了欧洲的经济资源,对作战双方来说,没有胜利者。

  1914年7月底,英格兰银行率先出招。将贴现率从3%提高到10%,柏林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贴现中心,立刻就出现了恐慌,德国帝国银行出现挤兑,存款减少了20%。
  德国银行的处理方式简单而粗暴,马克与黄金脱钩,停止兑付黄金;将3个月的国债纳入货币体系,增发货币,对国内借款。此时,德国的税收体系仍然不完备,帝国的征税权仅限于遗产税、各邦部分税款,另外帝国有几家铁路公司,也只能发债来解决战争费用。但是,这绝对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在金本位时代宣布与黄金脱钩,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贷款途径。
  德国人有自己的打算,他们觉得自己一定会赢得胜利,只要每年税收足以偿付内债利息,将来战胜,赔款就是净利润。再说,战端肇始,指望德国从伦敦融资,想都不要想。
  从资本运作角度,这样做也不是不可以。
  德国人很自信,他们在战争前竟然做了预算,估计战争的费用约为700亿马克。当时,德国财政部长赫尔费里希对此充满信心,只是,赫尔费里希恐怕不会想到,1920年战争结束后,德国公债总额为2200亿马克。
  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注定要旷日持久,当双方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对外贷款至关重要,德国仅有的融资渠道是以金块向瑞典换战略物资。更不幸的是,一战后期美国还把德国海外资产给没收了,搞得德国告贷无门。

  反观协约国,开战后英国立刻四处宣传“借钱给我吧,这里能拿到更多回报”。泰晤士报估计,几乎一半的战争费用来自借贷,最大的债主是纽约金融市场,比如鼎鼎大名的J.P摩根向英国提供了近20亿美元贷款,战争结束的时候英国共欠美国41亿美元,法国也欠美国30亿美元。这些贷款维持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协约国赢得支撑到了最后一刻。
  战争中,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在决战前夕其实都是强弩之末了,资金、战士都耗费的差不多了,德国,距离战胜其实就差这么一点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